在南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名字,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心灵,它就是“莫文隋”。而我,有幸成为这束光的传递者,从通大校史馆的讲解员到高原的支教老师,莫文隋精神始终与我相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大二那年,我第一次作为一名讲解员走进校史馆。那时,我对莫文隋的故事还只是略知一二,但随着讲解次数的增加,我逐渐被一个个故事所深深打动。“莫文隋”,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每次讲解莫文隋的故事,我都会从那个温暖的细节讲起:纺织系的石洪英同学,在母亲去世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正当她陷入困境之时,一笔署名“莫文隋”的汇款悄然而至。那个地址“工农路555号”,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无无无”的谐音,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份不求回报的爱。而当社会各界共同寻找“莫文隋”时,汤淳渊老师的名字才被大家知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默默奉献,什么是大爱无疆。
在讲解过程中,我常常被同学们热切的目光所感染。他们或感动于莫文隋故事背后的温暖,或叹服于那份无私的爱。而我,也在一次次的讲解中,对莫文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我明白,只要我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哪怕没有回报,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力量。
2024年5月25日,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讲解任务。那天,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同学们来到南通大学校史馆参观。这群孩子皮肤黝黑,戴着蓝色或粉色的帽子,格外鲜亮。他们将我紧紧包围,认真地听着我的讲解。讲解结束后,孩子们高喊“姐姐再见”,那一刻,我的心底泛起一股暖流。我知道,莫文隋精神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而我,有幸成为那个播种的人。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从校园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在这里,作为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活。而莫文隋精神,也在这片高原的土地上继续传承。
初到贵德,高原的环境让我有些不适应,但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所有的不适都烟消云散。在支教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在校园里讲解莫文隋故事的情景。那时的我,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如今,我却在用行动践行着莫文隋精神。
在县寄校,我直接授课4个班,共计210名学生。面对这些孩子,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采用了“魔鬼式教学”,严格要求他们进行默写和练习。起初,孩子们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且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原本倒数的班级一跃成为年级第二、第三。教务主任打趣地说,因为我的到来,整个教学组都卷起来了。
在这里,孩子们都称呼我为“历史老师”。起初,我有些不习惯,但很快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信任和依赖。在孩子们心中,我就是那个教他们历史的老师,那个用知识为他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每当我听到“历史老师”这个称呼时,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温暖和责任感。我知道,我不仅要教他们历史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追逐梦想,我要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大山外的世界。我大方地跟当地老师分享着我的教学心得,当有别的班的孩子来找我时,我也会耐心教导。对我而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
有的班级从来没有被支教老师教过,因为我的出现,孩子们对大山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有了走出去的动力。在学期末的时候,有孩子给我写纸条:“一年后,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南通见面,老师,等我”。孩子们总是在给我的纸条里写着我是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殊不知是因为孩子们的喜欢,我才成为了好老师。
记得有个孩子把我比作蝴蝶,“从南方来到了北方,飞到了这座宽广的花园里,飞到每朵花的身旁,低声呢喃着它的心语,让花儿们顿感温暖”。我回道:“我更愿做你们脚下的土壤,等待着某天你们开出花。”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还承担起了一个重要的使命———让更多人了解莫文隋精神。在西宁培训时,其他学校的支教同学看到我们支教团服背后写着的“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字样,总会好奇地问:“莫文隋是什么?”每当这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用熟练的语言,将莫文隋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培训休息的间隙、在出征仪式的操场上,你总能看见一个高高的女生周围围着一群人,听她声情并茂地讲述莫文隋的故事。从校园的讲解员到高原的支教老师,我仿佛成了莫文隋精神的“代言人”,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莫文隋精神,让这份温暖的力量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而每一次讲述,我都能从听众的眼中看到感动和认同。我知道,莫文隋精神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校园里,我通过讲解莫文隋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份精神;在高原的支教生活中,我用实际行动践行莫文隋精神,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这一路走来,我深刻地感受到,莫文隋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未来,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继续传承莫文隋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温暖的力量。因为我知道,莫文隋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光。
从汤淳渊到每一名通大学子,从石洪英到卓玛、才让,从长江之畔到三江之源。当新的学期来临,青海湖畔的教室里会响起新的读书声,莫文隋的故事也在续写着新的篇章。
南通大学第 26届研支团成员郝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