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话说座右铭

作者:中医基础学院2002级2班  张益琳    
2004-03-12     浏览(6)     (0)

文章介绍了座右铭的起源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座右铭,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警醒鞭策,不虚度一生。摘要为:座右铭源于东汉,可激励鞭策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醒。

人生如航海如行旅,最需要有个信念永驻心间,如灯塔照亮行进的方向,如快马犹需着鞭。

座右铭是一种训诫文字,是谓“书于座右以自警戒之词”。始创座右铭者,是1800余年前的东汉书法家崔瑗。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年少时即抱负宏远,锐志好学,只是行事欠谨慎,好意气用事。一天,其兄崔璋被人杀死,崔瑗气冲斗牛,不顾邻人再三劝阻,手刃其仇,闯下大祸。按汉律,杀人致死者偿命。崔瑗为逃避官府追捕,更名易姓,只身逃亡他乡,数年中颠沛流离,后幸逢朝廷大赦,方得归故里。痛定思痛,崔瑗悔恨不已,为从中吸取教训,:写下一段自诫之词,“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东汉郑玄在《礼记?祭统》中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纪事,更便于自诫自警。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识之士,为自警自励或者警示省治过失,以激励苦学成才或者洁身立世,常把富有警示意义的格言、警句或自我感言刻写在日常起居中身边的器具上,这种文字就叫作铭。如刻在鼎彝上的叫钟鼎铭文,刻在砚台上的叫砚铭,刻在玉佩上的叫佩铭,刻在手杖上的叫杖铭。古人以右为尊位,且书写为左行,座右铭刻写在座位之右,一则示尊重,二则易于随时警醒。

古往今来,座右铭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来告诫、警诫自己的,针对性很强,约束力大,如郑板桥的“吃亏是福”,林则徐的“制怒”;一种是用来抒发自己志向或坚定奋斗目标的,如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革命老人徐特立的“活到老,学到老”;一种是用来互相勉励的,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时引用的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凡是引人奋发向上的座右铭,都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座右铭没有固定格式,没有华丽的字眼,因人而铭,因病而铭,因志而铭,各有千秋。二是书写醒目,随时可见,如严师在侧,似警钟在耳,有利于时时警醒,事事鞭策。三是铭文既出,言行一致。写铭文非为摆着好看,是自觉自发,是自我砥砺。

人生如航海如行旅,最需要有个信念永驻心间,如灯塔照亮行进的方向,如快马犹需着鞭。愿君也给自己拟一个座右铭,时时警醒,事事鞭策,不枉度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