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茂显,47岁,中共党员,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工程研究一级工程师。自投身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油气藏工程领域研究,在复杂油藏开发、海外油田技术攻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主导完成10余项海外油藏开发方案优化,为跨国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多次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员工”、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先锋、优秀班组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0年,吐哈油田开始介入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项目市场。面对全新的海外市场,王茂显主动请缨,成为首批驻外工作人员。
勇挑重担在数据废墟上筑造基石
热得拜作业区14个油田的2000余口井像散落里海沿岸的珍珠,却被45年的生产数据掩埋成“数据废墟”。俄文资料中夹杂着哈萨克语标注,部分井史档案因库管潮湿出现霉变,常规翻译软件根本无法处理专业术语。王茂显带着翻译团队在铁皮板房里支起临时工作台,白天对照岩心样本核对地质描述,深夜用谷歌翻译逐句破译俄文文献,零下15摄氏度的冬夜,暖气片上烘烤的硬面包成了他们的夜宵。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业区开发数据库得以快速准确地建立,为项目及时完成开发效果评价、超前介入油田新井、措施优化提供了便利。不仅如此,还大大提高了项目后期数据库更新及开发动态研究效率。
寒来暑往,王茂显始终是项目组里步履最匆忙的身影。当年关的红灯笼挂上枝头,当除夕的鞭炮声在窗外炸响,他总将满城的灯火阑珊轻轻推离视线,只把自己安放在三尺见方的办公桌前——键盘敲击声与图纸翻动声交织成他的节日序曲,台灯暖光里流淌着他对每个数据的锱铢必较,直到晨光漫过窗台时,才发现案头的饺子早已凉透,而屏幕上的工程图正泛着微亮的曙光。
攻坚上产用“五精”体系重构油藏生命
为了满足现场快速上产的急切需要,王茂显分层分区对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针对油水关系复杂、新井投产效果差、措施有效率低、油田注采对应关系差,剩余油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分布等问题,他确定出从优化新井部署、措施优选入手,通过重构注采井网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细化剩余油分布规律、水平井调整挖潜提升油田产量的思路,结合油田需要总结和制定出了“精细构造解释、精细地层对比、精细储层刻画、精细油藏分析、精细油藏描述”的五精动态循环研究体系。
通过不断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注采对应关系,提升水驱开发效果。2011年至2024年,共部署水井195口,转注262口,水驱控制程度增加18.6%,老井自然递减率由19%下降到13%,控制成效显著,保证了老油田在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的稳产上产。
通过实施水平井挖潜,原油产量持续攀升,共部署水平井105口,水平井累积产油265万吨,实现了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曼格什套项目也被确定为中油国际哈萨克斯坦地区公司首个水平井规模实施示范区,成为中石油近年来海外收购效益最好的项目之一。
技术革新让中国方案突破开发极限
“技术进步是油田现场开发的需求,更是我们竞争力增强的必要条件。”这是王茂显在海外工作的座右铭。
在长期的科研和现场技术支持工作中,王茂显带领项目组技术干部向国内外先进技术团队学习,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先后攻克碳酸盐高效开发、水流优势通道刻画、断层封堵性评价等技术难题,大幅度提高了剩余油刻画精度,2019年至2023年,在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90%以上的底水油藏部署新井50余口,平均日产油达到20.4吨,达到油田平均水平的3倍。
王茂显凭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深耕里海之滨,带着曼格什套项目技术支持团队以过硬的现场技术支持能力站稳脚跟。长期以来,他们紧密围绕热得拜作业区14个油田开展油藏地质研究及现场技术支持工作,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合计提交采纳新井、水平井900余口,老井压裂、返层等油井措施井位800余井次,助力热得拜作业区原油产量实现连续十年快速上产并保持稳产,日产突破7500吨。在为甲方创造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吐哈品牌知名度,为推进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