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 《华南铁道建筑报》

追寻红色印记 续写铁建青春

作者:□  张霖易    
2025-06-15     浏览(155)     (0)

作者在江西贵溪周坊镇重温革命历史,感受到青春、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性。他提到新时代的铁建青年在工程建设一线坚守岗位,传承五四精神,书写青春答卷。作者在离开时表达了对先烈的敬意和对未来的信心。

初到江西贵溪周坊镇,春雾裹挟着草木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街角巷尾弥漫的庄严肃穆却愈发浓厚。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浸润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时,那些在历史课本中定格的英雄故事,正与我在二十五局的成长记忆产生着奇妙的共振。这种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让我对“青春”“责任”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光仿佛被按下“暂停键”。泛黄的作战地图上,“信抚苏区”的战略标记与我们在企业施工蓝图上的重难点工程标注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用智慧和勇气勾勒的奋斗坐标。

玻璃展柜里,磨破的草鞋让我想起在沪昆线施工现场,同事们穿着沾满泥浆的劳保鞋在隧道中连续作业的场景,鞋面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是与山体岩石“对话”的印记。生锈的军号仿佛化作项目攻坚时的调度哨声,在柳梧铁路建设的关键节点,那声声短促有力的哨音,曾凝聚起数百名工人昼夜奋战的力量;而那方带血的红袖章,更让我想起公司“党员先锋队”在广州地铁项目中佩戴的红色臂章,同样的红色,同样的使命,在不同的时代里闪耀着相同的光芒。

当讲解员提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先烈在赣东北大地掀起革命浪潮时,我的目光停留在那张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红军战士合影上。他们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让我想起新员工入职时领到的第一件印有“中铁二十五局”字样的工装——同样是青春的戎装,同样承载着使命与担当。

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双手抚过冰凉的墓碑,指尖触碰到的斑驳刻痕,不由地感叹,每一道划痕都是生命的印记,每一块碑石都是精神的丰碑。

目光触及碑角“夏润珍”的名字,这位坚持游击斗争十二载、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的女战士,她用青春与生命诠释的“永不言弃的坚守精神”瞬间叩击心灵。这不禁让我想起,在我们企业,也有许许多多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的“女战士”——她们扎根深山峡谷,用细腻与坚韧破解技术密码;她们穿梭于钢筋水泥间,以女性特有的耐心、细心优势守护工程质量。无论是雪域高原的测量现场,还是地下隧道的调试岗位,她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铁建女性正以同样的坚守与担当,在不同的“战场”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传奇。

从烽火岁月里浴血奋战的战士,到新时代攻坚克难的建设者,他们虽身处不同时空,却以同样炽热的信念与无畏的担当,为理想披荆斩棘。如今,我们的青春正沿着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铺就的道路,在企业“一带一路”建设、“新基建”等重大战略征程中昂首阔步,续写奋斗华章。

重温入团誓词时,握拳的右手仿佛有了千斤重量。誓词里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纪念馆里那盏陪伴先烈熬过漫漫长夜的灯,是纪念碑下那1652个永不褪色的名字,是新时代工程建设者安全帽下的担当。作为公司的青年团员,我们或许不用再扛着枪炮冲锋陷阵,但手中的图纸、脚下的工地、肩上的责任,何尝不是另一种“战场”?当我们在项目建设中攻克技术难题、在施工一线坚守岗位,就是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的最好传承。

离开周坊镇时,春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镇口的百年老树上。树影摇曳间,我仿佛看见两代“铁建人”在时空交错中并肩前行:一代穿着草鞋扛着钢枪,为民族独立而战;一代穿着工装握着仪器,为国家建设而奋斗。

作为新时代铁建青年,缅怀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们的精神融入企业的每一项工程、每一次创新、每一份坚守。

百年前,周坊镇的青年们用热血回答了“青春何谓”“青年何为”。今天我们企业的青年,也正用行动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答卷”。每一次精密的信号调试、每一次精准的设备安装、每一回精细的工程巡检……我们把青春的热忱化作攻克技术难题的动力,也是对这片红色土地深情的告白。

作者单位:电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