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冈师范学院 - 《黄冈师院报》

给生活编一顶花环

2025-04-30     浏览(27)     (0)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他从忙碌的写字楼到老家木槿花,从霓虹灯下的拼搏到公园广场的温暖,感受到了生活的诗意和美好。最终,他意识到生活应该用落花、新芽等来装饰生活,不断向前发展。


编者语生活是忙碌的奔波,也是诗意的栖居;是写字楼里的疲惫,也是老家木槿的芬芳;是霓虹灯下的拼搏,也是公园广场的温暖。让我们为生活编一顶花环,用热爱缀补裂痕,以希望接续断茬,在不经意间,邂逅那穿越岁月的花廊。

暮春的柳絮飘过写字楼玻璃幕墙时,我正被成堆的货物压得喘不过气。细碎的绒毛粘在西装袖口,像是某种古老的暗号。忽然就想起老家的木槿该开花了,那些娇小的紫花坠在枝头,恍如奶奶盘发时漏下的雪青簪。

那年我八岁,坐在院里的青石板上看奶奶编花环。她布满茧子的手像变戏法似的,把木槿花、野蔷薇和狗尾巴草缠成流动的冠冕。“别使蛮力,”她捏着我的手指绕过柔韧的柳条,“枝条要顺着叶脉的纹路走。”春阳透过木槿筛下碎金,我笨拙的手指总把花茎拧出青汁,奶奶就蘸着汁液在我手背画小花。

直到蝉鸣初起的午后,我终于编出个歪歪扭扭的环。奶奶把它戴在搪瓷水壶上,说这样井水都会甜三分。她教我把剩下的花枝别在篱笆缝里,过路的风便捎着香气去敲邻家的窗。“日子要过得像编花环。”她指着屋檐下晾着的花藤说。

此刻落地窗外,城市的霓虹正蚕食最后的天光。我鬼使神差地拐进便利店,买了一打荧光纸。我在桌上折了一串风铃,然后学着奶奶当年缠柳条的手法,缠在手提袋上。呀,一个漂亮的花环就做成了。加班的同事都围过来拍照。小刘把咖啡杯换成玻璃瓶,插了支鲜嫩欲滴的月季;小李拆开快递箱,用泡沫纸折了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夜里公园的广场,我遇见抱花篮的阿婆。竹篮里睡着的不是鲜花,是晒干的莲蓬、松果和芦苇,像把整个秋天收拢在掌心。“鲜花易谢,”她笑出满脸菊纹,“这些干花却保存了它们的香气。”忽然明白奶奶为何总在梅雨季晒栀子花,在秋分时收桂花——原来光阴是可以晾晒珍藏的。

前些天学校邀我去讲座,路过校舍时愣住了。砖墙上爬满忍冬藤,紫藤架下垂着淡紫色的瀑布。穿校服的女孩们坐在廊下编花环,柳条间缠着从围墙外探进来的野蔷薇。她们把成品挂在单车把手上,于是整条林荫道都跟着摇晃起春天的铃铛。

最近我开始在阳台种薄荷,绿茸茸的嫩芽从花盆里钻出来。我捡的废塑料桶当花盆,儿子从网上买来了肥料。前日暴雨突至,我手忙脚乱抢救花草时,瞥见一位大爷正给流浪猫的纸箱顶棚盖雨布。他脚边的塑料桶里,泡着几枝被风雨打落的广玉兰。

木槿花又开的时节,我回了一趟老家。看到路边有个小姑娘蹲在地上,正用狗尾巴草编小兔子。小手笨拙地将草穿来穿去,却极其用心。“小朋友,你的花环是谁教你编的呀?”我走过去问道。“是奶奶教我的,奶奶最喜欢编小兔子了。”小姑娘兴奋地说。

是啊,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奶奶编的花环。

暮色漫上来时,我们一家人坐在廊下。晚风摇响檐角生锈的风铃,去年晾的桂花从铁罐里偷跑出来,在茶汤里游成一尾尾金鱼。女儿突然跑进屋,出来时头顶歪戴着我的旧草帽,帽檐插满野雏菊和波斯菊。“老爸快看,”她踮脚把柳条圈在我头上,“我给你编了顶会下雨的花冠。”

我望向西天最后的霞光,那里正飘着今年的新柳絮。忽然懂得生活原是经年的枝条,该用落花缀补裂痕,以新芽接续断茬。那些我们随手别在时光缝隙里的花枝,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春日,连缀成穿越岁月的花廊。

作者: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