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冈师范学院 - 《黄冈师院报》

我的黄师情缘

2025-04-30     浏览(40)     (0)

本文是作者罗锋为黄冈师范学院建校120周年创作的文章,深情回忆了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和与母校的情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和祝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校的眷念和祝福,并表示将一直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发展。

编者语百廿岁月,薪火相传;黄师故事,历久弥新。值此黄冈师范学院建校120周年之际,学校特推出“黄师情”专栏,刊发校友们珍藏的校园记忆,那些教学楼里不熄的灯火、运动场上跃动的青春,早已凝成“厚德、博学、力行、致远”的精神烙印。让我们循着校友笔尖流淌的时光印记,重走青葱岁月的小径,共赴一场跨越百廿的温情重逢。欢迎广大校友关注并赐稿!

本期推出的是我校校友罗锋《我的黄师情缘》一文。罗锋始终感恩母校培养、心系母校发展,文中深情追忆了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感恩了母校在知识、信仰与职业上对他的塑造。

前不久,因单位进行机构调整的缘由,一些部门、处室进行了重新整合,对职能作了相应调整,我于是告别了入职以来坐了十多年的屋子,带着大大小小的物件搬到了新的办公室。换办公室跟搬家有些类似的地方,既考验体力,又耗费脑力。桌子、柜子、箱子和收藏的书本、留存的文件、诸多的用品,搬运起来可不简单,还得时时刻刻思考着这些“老伙计”到了新的地方,如何安置才最合理,使用、查找起来最便捷。

清理物品的过程,也在不断收获着意外的惊喜。接二连三地,我见到了许多“尘封”已久的资料和留存多年的物件,这些瞬间,宛若与多位久未谋面的旧友重逢,既有再见面时的欣喜若狂,也有忆往昔时的无限感慨。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当我随手拿起了一个不起眼的文件夹随意翻看时,一封手写的书信毫无征兆地,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看到它的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情感迸发。书信的作者是我,写于2012年2月22日,有落款为证。书信的字迹还算工整,足以见得当时自己在书写时的态度是端正认真的。这篇题为《致我最伟大的母亲——黄冈师范学院》的文稿,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因为我正是以这篇文稿作为敲门砖,为自己敲开了现单位的大门。

遥想十三年前,自己从湖北东部的大别山区来到人人向往的首都北京,参加单位组织的面试,被“额外”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自己的母校为主题即兴写篇文章。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初拿到这个题目时,就有种强烈的预感,自己的这篇命题作文一定不至于写得太差。这份底气,当然来自于母校黄冈师范学院。我从2004年9月入学,至2008年6月毕业,在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了四年。

当时,我稍作思考,进行行文上的构思后,便将文章一气呵成,文字不多不少,刚好占满手中的稿纸,甚至没作什么涂改。写完文章,我还偷偷环顾了一圈周围的考生,大家或冥思苦想,或奋笔疾书,或写写停停,似乎只有我一个人率先完成了任务。交了文章,我们继续参加面试。后来,我如愿被单位录用,在当初填报的岗位上工作至今。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故乡是根,我想,母校一定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沃土,毫无保留、持续不断地为我们输送养分,作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护佑着我们的茁壮成长。

翻看这篇文章时,我对母校黄冈师范学院的诸多记忆,又一股脑儿地在头脑中翻腾了起来,思绪又飘飞到了多年以前。高考后经过漫长等待,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自己被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录取时的喜悦;第一次踏进校门入学时,一位张姓学长帮助我把沉重的行李搬到宿舍时的感激;绿茵场中,迈着整齐步伐喊着嘹亮口号进行军训时的坚持;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上,对师兄师姐如愿考入更高学府继续读研深造,或是找到心仪工作时的羡慕;专业课上,聆听老教授们口若悬河眉飞色舞进行精彩讲解时对知识的渴求;运动场内,无论是否相识,为了团队的胜利,不惜挥汗如雨的拼搏;图书馆中,遨游书海时遇到喜欢的书籍,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时的迫切;每次考试前,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不惜通宵达旦进行复习的执着;在老校区第一次上游泳课,效仿电视里游泳运动员入水动作时的果敢;完成学业的那个暑期,背着行李踏出校门时的不舍;还有进入学校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弓形长廊,明珠湖里三三两两的野鸭子,骑自行车经过必须猛蹬踏板的湖上白色拱桥,不时飘出优美琴声的练琴房,方方正正豆腐块儿形状的图书馆,学生宿舍前飘香的枇杷树林,校园内主干道路两旁的参天大树,明珠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食堂中可口的饭菜,以及认真负责的老师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一幕幕场景宛若昨日重现,却已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不禁令人唏嘘感慨。

入学前,黄师于我,是美好的憧憬。

上高中时,家附近的一位大哥恰巧在黄师就读,有时候见面,他会给我讲一些大学里的见闻和趣事。特别是当他绘声绘色地对黄师的种种进行生动描述时,无一不令我心驰神往。至今,我还记得他在讲到“校园特别大,从南到北要走好久好久”“有各式各样的选修课,还有各种精彩的课外活动”“时间相对自由,能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时的表情,既满足,又自豪。

黄冈师范学院位于以教育著称的全国宜居城市——黄冈市,其前身黄州府师范学堂创建于1905年,距今已整整120年。她还有另外一些“曾用名”,如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黄冈师范学院”的名字,源于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从这些校名中不难看出,在时代的洪流与变迁中,她永葆“师范”特色,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初心,直到今日,直至未来。在黄冈,流传着一句关于当地教育的“金句”——“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就在黄冈师范学院”。而我,也一直期待着亲身前往,置身美丽的校园之中,用四年的青春时光,去探寻这个谜底。

后来,以我高考的分数,除了黄师,还可以选择填报省会城市的一些院校。当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黄师,填报了喜爱的文学专业,最终如愿以偿,从此开启了我与美丽黄师的邂逅。

四年里,黄师于我,是梦想的起航。

从儿时起,我就喜欢读书,后来也慢慢有感而发地写些短小的文章。在黄师,图书馆中的藏书囊括了方方面面,压根儿就读不完。课堂上,教授写作、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的老师本就是作家,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方法。后来无论是在参加公务员考试、选拔时,还是在不同岗位的工作中,写作这项技能一直都令我十分受益。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人生感悟的增加,我通过文字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有些作品见诸于各级各类报刊和出版物,并偶有获奖,皆是拜母校所赐。

在校期间,我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各方面能力。作为校报和通讯社记者,我经常奔波在采写新闻的路上,随时关注校内发生的新鲜事儿,不停思考如何让自己撰写的稿件出彩。在假期勤工俭学的岗位上,通过体验平日里看起来简简单单、毫不起眼的工作,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明白了任何工作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大量的汗水。从班长、院系学生会干部到校学生会主席,我多次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主持人选拔比赛等,不仅开阔了眼界和思路,还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老师、同学相处,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同陌生人交流。在母校的历经,确是自己人生中一笔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

我人生中最为高光、最感自豪的一幕,发生在2005年,当时自己还是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那是20年前的一天,也是自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党旗鲜红,映衬着全身沸腾的热血;右拳高举,如同托起坚定如磐的信念;誓言铮铮,每字每句此刻仍铭记于心;目光如炬,眼前皆是党的万丈光芒。在黄师的校园内,我从组织上入了党,那只是开始;未来的日子里,自己还要自始至终在思想上入党,方能成正果。

毕业后,黄师于我,是价值的永恒。

毕业,只是身的暂离,而非心的诀别、情的永逝。哪怕早已迈出了母校的校门,步入了社会,但黄师“厚德博学力行致远”的八字校训仍牢牢地镌刻在心。作为黄师学子,待人接物时宽容仁厚、为人处事时以德为先;工作再繁忙、生活再琐碎,也要挤出时间用于学习、博采众长;学到的知识要用到实践当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志向和抱负,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力争早日实现,这是我对于校训的理解,也力求以行动来贯彻落实。

虽然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我与黄师,从来没有断过联系。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受邀回了趟黄师,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分享备考国家公务员的经验,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后来,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不少学生成功地考上了公务员、选调生,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在红安工作时,只要有机会来黄冈,无论是参加培训,还是访亲会友、购物游玩,我都会来到黄师走一走、看一看,找找昔日的记忆。来北京工作后,得知有同事、朋友来湖北了,我会力谏来一趟黄冈,行程中自然也少不了我的母校黄师。我曾经有过一段被单位派到贫困村参与驻村扶贫工作的经历,文学院的老师得知这个情况,邀请我参与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课题,我们共同撰写的论文在一个国家级期刊上发表。驻村工作结束后,我将驻村期间撰写的工作见闻和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成书,取名为《驻村记忆》,请了当时教我写作课的老师题写序言,在作者简介中特地写上自己是“黄冈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待此书今年正式出版,必定首先赠送给母校……

离开的时间一长,想念母校时,浏览官网和公众号,读读最新消息,翻翻各类照片,看看校园视频,算是不错的选择。通过网络,我看到了黄师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得知了一桩又一桩桩的好消息,心情也更加畅快了起来。

我是幸运的,无论是在工作地北京,还是回到家乡黄冈,总能时不时地见到学校的领导、昔日的恩师、曾经的同学、同城的校友。雷打不动地,每次见面,大家总是会聊到一个不变的话题——黄师。每次到了黄冈,我的心中似乎总会听到一个声音“回来吧,快回来吧”,我知道,那是母校的呼唤,也是自己对母校的眷念。

一入黄师门,一世黄师情。今年,母校黄冈师范学院即将迎来120年校庆。虽然身在千里之外,但我始终感恩母校培养、心系母校发展。在母校120岁生日之际,衷心祝愿母校在跨入第三个甲子的新起点上,在新的时代洪流中,秉承百廿荣光,办学特色越来越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学校名号越叫越响,发展脚步越迈越大,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作者简介

罗锋,男,汉族,1985年10月生,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就职于民建中央宣传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就读于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期间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曾任红安县国税局科员、红安县七里镇党委宣传委员、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乐国窝铺村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主旋律电影《最美青春献给你》主人公原型。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中国新闻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团结报》《中国扶贫》《检察文学》《北京观察》《河北扶贫》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媒体,驻村期间撰写散文随笔集《驻村记忆》。曾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中央统战部2016—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中央统战部机关党委2021年创建模范机关敬业标兵”“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9年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河北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2020年承德好青年”等荣誉称号,记三等功1次。

作者:民建中央宣传部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