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农业大学 - 《青岛农业大学报》

海夜

作者:□  园林学院虚拟2302班  梁宇浩    
2025-06-13     浏览(14)     (0)

作者在海的夜中感到平静,思考生活和自我认知,意识到洞穴外的世界是真正的现实,而自己却害怕直视内心和接受现实。作者起身回走,面对未知的未来。

海的夜是深邃的。

夜的风是清冷的,我坐在石阶上,凝视着那一抹无垠。黑夜包裹着海洋,海洋融化在夜里,浑然一体,如果白天的海是抚慰人心的平静,那夜晚的海便是直视人心的沉寂。但我却不能平静,或许是海风凉意愈强,我忍不住战栗,思绪也无法集中。

海的夜也并非是凝固的。另一侧,城市绚丽的霓虹灯光跃动着,时不时扫过来的光线、几个光点如同不速之客,闯进了海的深处,在海面跳动着,他们不属于这片无垠,但又偏偏偷偷地注视。我望向海的目光也不时被那片灯光吸引,海岸线分割开光与夜的世界,我无端地想:“或许更多的人身不由己地选择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可能那片霓虹里的人更想来这吹吹海风。”可灯光确实是吸引人的,尤其是在这静寂的海夜中,城市的热闹像是洒落在夜幕的音符,像是塞壬的歌声,扰动着我的心灵,我几次想要站起身来,却都强迫自己坐下。

我平复着自己杂乱的心情,呼吸……海也是会呼吸的,我闭上眼睛,感受着他的吐息,与他同频。海的呼吸是缓慢而厚重的,他慢慢抹去我内心的轻浮,我感受着海,海也在我内心拍打着。我想起书上说海洋之大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容纳百川的包容,我忽然觉得那实在是片面,或者那是写的白昼的海。夜晚的海是完全不同的,他是浩瀚的,是身外无我的超然……海夜依旧是寒冷的,我却难得无比平静,我看着海的深处,也像看着自己的内心。

我莫名想起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洞穴内外与其说是概念上的两种世界,不如说是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或者说放在此处依然适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着心灵世界在现实世界的模糊投影,却难得认真审视自己心灵世界的理性。

夜晚的海才真正代表着洞穴外的世界,但我们却对这幽暗与寂静有着天然的恐惧,也压根不愿相信相对于那光与影的切身刺激,这才是最贴近真实的道路。我们在光鲜亮丽的洞穴内追求而迷失,又或许我们在某一个空虚的瞬间偶然觉醒,但第一瞬间的感觉却是恐惧,与其说我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内心,不如说我们不敢接受现实,不敢脱离已经构架成熟的舒适圈,因此下意识的遗忘和逃避,正如那句话:“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夜已渐深,海夜愈加深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夜我坐在这海岸凝视着,在过去与未来又有多少人坐在他们的“海岸”凝视,他们又在各自的生活中何去何从?

生活允许人们反思。我的思绪在星空中戛然而止,于是起身回走,背对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