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流年,孤影沐清辉,斜倚旧事回眸痴,亘古不变的是那百年文史辉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阅读,使我们始终走在进步的路上。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古有吕蒙读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乃大气之才;近有周恩来于乱世之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扶新国于伊始;今有我们,借阅读之炬,照亮前行之路,在精神旷野中寻得一片绿洲。
读书,使我们懂得世间苦短。翻开历史书籍,我们能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穿越千年,见证王朝的兴衰更迭、英雄的壮志豪情,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巨变;阅读文学名著,无论是《巴黎圣母院》中对人性美丑的深刻剖析,还是《红楼梦》里对封建家族兴衰的细腻描绘,都让我们得以走近不同的文化与时代,体会百态人生。正如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却能感悟人生苦短。
阅读,培养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剖析复杂的情节,分析其中的观点,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挣扎与抉择。这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现象以及人性的本质。当我们阅读哲学著作时,更是直接与伟大的思想交锋,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这种深度思考能力,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今天尤为珍贵,它让我们不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气质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的思想得到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应当饱读诗书,融会贯通,除世之顽疾。
阅读是一场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过程,是点燃思想火炬的火种。它跨越时空,将人类智慧汇聚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重拾阅读的习惯,在书页间汲取养分,让阅读成为照亮我们精神旷野的那束光,推动个人成长,扫世间之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