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烟,生物与环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现已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资格。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曾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始于好奇,源于追求
“选择生物技术专业继续钻研,一方面是因为对生物技术领域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一个不服输的念头。”提及考研的初衷,王紫烟说道。
经过大一的学习,王紫烟对生物技术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次准备参加生命科学竞赛的过程中,王紫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专业文献。阅读时,她发现很多陌生的分子名词、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比如说“多组学联合分析”,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专业研究方法,但对于大二的她来说却有些超纲,不理解“组学”这个概念就意味着无法在实际研究中应用。
在面对复杂的分子机制时,王紫烟常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就像是拼图缺失了关键板块。“我目前对分子生物的了解太少了,有时答案就在面前,却因知识掌握不全面导致失分。”她认真地说。为了拓宽生物学习的知识面,她不断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是越学越好奇。“当你知道了第一个结论,就会忍不住好奇接下来的实验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她解释说。
勤学苦练,功不唐捐
从大三上学期起,王紫烟便有针对性地对生物技术与工程的两门考研主要专业课: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进行网课自学,同时坚持每天背单词。“我不是一个喜欢做‘完美规划’的人,但我会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做出大概的计划,边修改边执行,进度快不一定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她看来,自己在备考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计划需要跟着状态不断更新,这样才算是一条“高效率”的备考之路。
“考研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王紫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坚定输出。”她说:“考研并不是一味地埋头学习就能取得好结果,只有在学习后及时通过做题、默写等方式进行反馈输出才能检验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方向是否正确。”此外,她还提到默写在考研备考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效的默写不仅可以帮助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在做题中节约很多时间。对于王紫烟来说,那些深夜整理的笔记、默写的内容,最终成为了她迎接考试的底气。
在生物技术与工程的考研科目中,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庞大的知识体系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对此,王紫烟分享了她独到的学习“妙招”:将生物化学的静态部分和分子生物学按考纲总结分析,将生物化学的动态部分拆解绘制为一张张代谢图再汇总,如此复习、背诵、默写,直至熟练。同时,她会依据考研院校的试题特点,在不同的知识点上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找准方向,静待花开
回望大学四载,那些与生命科学相遇相知的日子仍历历在目。大二那年,王紫烟开始频繁接触实验,一个下午往往只能干一件事——做实验。做完实验后,她总会及时自查自省,在回顾知识时,她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导师和师姐也会耐心为她答疑解惑。她说:“难忘收到理工创新班录取通知的激动,难忘导师王忠华教授和师姐对我的指导。”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王紫烟不断向前看,新的道路、新的想法都将在未来一步步地实现。考研上岸后,王紫烟选择提前在肿瘤与再生医学领域开展预研实习,希望能尽快确定未来研究的课题组。当收到导师接收邮件时,她说:“除了激动,我还告诉自己,要再多努力一点。医学领域课题的研究需要高专业性,不能敷衍地研究。”
“大学生涯里,生物技术专业激发了我的探索欲,希望自己将来能参与构建人工细胞工厂,为生物制造领域连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王紫烟对未来满怀希冀。 (许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