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钢铁裁缝”的毫米之战

——记备战西南油气田公司管焊技能竞赛的技师屈仕春

2025-06-17     浏览(33)     (0)

已是深夜11时。四川油建公司培训基地的巨大厂房内,高瓦数的工业灯刺破黑暗,几束焊花如流星般划开寂静,又悄然湮灭。灯光中央,来自川西北气矿江油应急抢险维修大队的技师屈仕春弯着腰,目光专注在管件上,手中悬停的游标卡尺迟迟未曾落下——他正与1毫米的允许偏差极限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墙上鲜红的倒计时牌提醒着:牵动西南油气田参赛管工心绪的公司级竞技,已然迫在眉睫。

分秒必争

距离正式比赛还有50天,屈仕春与来自西南油气田公司各二级单位的众多参赛选手,被集中到四川油建公司培训基地进行封闭训练。训练表苛刻如精密机械——每天14小时,除了自主看书背诵理论题,切割、下料、焊接、组装等工序循环往复,仿佛永不停歇的流水线。汗水浸润了工装后背,又从安全帽檐滴落。

屈仕春深知,这场看似单调的循环,正是锻造过硬本领的唯一法门:训练消耗的钢材早已堆积如山,管道组装与构件的试题纸和评分表足以装订成厚厚一本教材;他反复拆卸、修正、再重新装配的练习管件堆满了车间角落。每分每秒的苦练,终化作肌肉记忆:焊枪的微妙推送、组对间隙毫米之差的敏锐触感,如烙印般刻入身体。

毫厘之战

在培训基地待了一段时间后,队友们发现屈仕春常去门卫处领取快递,便打趣道:“老屈,你媳妇儿又给你寄啥好东西了?”屈仕春总是笑着回应:“网上买的一点小物件。”拆开快递便转身投入训练——无人知晓,这正是他的“秘密武器”:网购的不锈钢丝、游标卡尺、水平仪、电子角度尺……

真正的挑战在于精度——那肉眼难辨的毫厘之差。一次管道组装练习中,焊接后的管件竟出现不足1毫米的偏差。这微小的瑕疵如同障碍,横亘在通向完美的路上。屈仕春反复端详测量点,眉头紧锁。他灵光一闪:何不在管件间放置直径1.5毫米的不锈钢丝进行焊接?于是,他推翻原方案,网购不锈钢丝,利用其精确直径实现对管件毫米级间隙的控制。

次日天微亮,他便来到车间验证新想法;锉刀的细密摩擦声与锤头的敲击声代替了晨间鸟鸣。“秘密武器”投入实战,管件终于克服了弹性形变与重力沉降,严丝合缝地就位。屈仕春抚摸着平滑的接合面,低语道:“终于把这失掉的毫米抓回来了。”凭借这些自创的“秘密武器”和超出训练表的不懈加练,非管工科班出身的屈仕春,逐步拉近了与专业选手的差距。

舍我忘我

屈仕春在工作中始终秉持“舍我其谁”的担当与“忘我无私”的专注践行岗位职责;身为井口维护三班班长,他一年中至少一半时间奔波在外,带领班组辗转于气矿投产保运与应急抢险一线。

在专业技能上,屈仕春一贯严于律己。2024年春节后,他便全力备战公司油气管线安装工技师技能鉴定考试。9月,在净化厂工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实操训练;10月,在正式考试中高分通过,成为十余名参评者中唯二的通过者。面对同事祝贺,他只道:“提升技能,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此次技能竞赛通知发布,他主动请缨:“去年刚通过技师考试,想趁热打铁,状态正好时再拼一把。”集训初期,高强度训练令大家倍感吃力。屈仕春便在休息时到操场拉单杠、慢跑五公里,让身体逐步适应节奏,后续学习训练中渐显从容。

集训期间,岳父病重、女儿升学,他无暇顾及,只能在电话里嘱托妻子多担待。两周后,同单位工作的妻子随领导到基地慰问选手。妻子一眼瞧见他便嗔怪:“你咋瘦了这么多哦,莫整得太辛苦了!”他歉疚地笑笑:“没得啥,我感觉挺好。就是辛苦你了,家里全靠你撑着,等忙完这阵就好了。”顾不上多叙,他转身便扎进工棚继续奋战,只留给妻子一个工装后背布满盐渍的身影。

锻造未来

高强度弧光下,焊花依旧飞舞。每一次精准切割,每一道完美焊缝,都是石油管道人无声的誓言。训练场的倒计时牌只剩薄薄几页,而屈仕春的“毫米之战”仍将持续——赛场外,纵横交错的每一条油气管线都是更广阔的竞技场。在钢铁与火焰的交织中,他们用双手丈量毫厘,以匠心守护能源命脉。从“毫厘必争”的赛场淬炼出的技艺,此刻正化为千万条油气奔涌的坚实保障,为石油工业的脉搏注入不竭动力。

(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