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扎根乡土担使命 青春筑梦正当时

作者:张家琦    
2025-06-18     浏览(23)     (0)

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驿站工作,推广APP并参与劳动实践。他们意识到乡村振兴的使命,积极投身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青年的担当如星辰闪耀。作为一名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此次参与学校乡村振兴驿站工作,踏入寿光市董家营子村,恰似推开一扇通往希望的窗,让我得以将课堂所学化作春泥,滋养乡村这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在这里,我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艰辛,也更加坚定了我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的决心。

当晨曦为村庄披上金色的薄纱,新一天的故事在鸟鸣与炊烟中缓缓展开。上午,我怀揣着热忱,向村民们介绍学校自主研发的乡村振兴驿站APP。它宛如一座数字桥梁,将农业技术咨询、农产品销售、农业资讯推送等多元功能串联,旨在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架起便捷高效的通途。

为让这份 “科技礼物”更易被接受,我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邀请村民代表成为首批“尝鲜者”。推广途中,我将专业术语化作通俗易懂的话语,手把手教年长村民注册、登录、发布问题,让他们触摸到科技带来的改变。

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桃园,我跟随村民踏入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桃树层层叠叠,宛如绿色的波浪,枝头的桃子似绯红的云霞,馥郁的果香萦绕鼻尖。初入桃园,我笨拙地采摘,如同初次学步的孩童。幸得村民们悉心教导,我渐渐掌握了技巧,指尖轻触桃子,轻轻一旋,圆润饱满的果实便落入掌心。

在劳作间隙,与村民们的交谈中,我窥见了乡村发展的脉络与困境。当话题转向销售与成本时,他们的神情渐渐黯淡,销售渠道的狭窄,让丰收的果实难以走向广阔的市场,如同被禁锢在笼中的鸟儿,空有振翅高飞的渴望;市场价格的波动,让村民们在喜悦与焦虑间反复徘徊;生产成本的上涨,则如沉重的枷锁,无情地挤压着微薄的利润空间。这些难题,如同无形的丝线,缠绕在村民心头,渐渐消磨着他们对土地最初的热忱与期待。

采摘结束,我走进村民家中,在温暖地寒暄里,倾听他们的心声。张大爷讲述着自己的种植故事,眼中满是对新技术的渴望:“时代的风刮得急,我们老把式也得学新本事。盼着你们这些年轻学子,多给咱带来新点子、新技术。”这番质朴的话语,似一颗种子,在我心间生根发芽,让我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走访多户村民后,我收集到了关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宝贵建议,这些来自土地深处的声音,饱含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暮色渐浓,回望这一天,虽有疲惫,却满是收获的甘甜。推广乡村振兴驿站APP,我为村民打开了一扇通向便捷服务的窗;参与劳动实践、深入交流调研,我触摸到了乡村的脉搏,明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身为农林学子,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应如蓬勃生长的禾苗,扎根乡土,将知识与实践交融,以智慧与汗水为乡村画卷添上绚丽的色彩。

作为一名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农科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振兴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乡村振兴的征程漫长而艰辛,需要我们以赤子之心,无畏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乡村的深情,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书写出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