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就业育人强根基 铸魂兴农担使命

作者:杜洪涛  吴彦强  潘光香    
2025-06-18     浏览(34)     (0)

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党建引领、就业育人、实践淬炼三位一体的就业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了学生政治素养、就业质量和考研录取率提升,毕业生在“强农兴农”使命引领下,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冲一流”建设目标,创新构建 “党建引领+就业育人+实践淬炼”三位一体的就业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农兴农伟业。近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率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持续优化,2025年,本科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0%,其中63%直接就业,32%进入高校深造,专业对口率和企业吸引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思政引领方向、就业服务成长、实践锤炼本领”的育人特色。


以党建引领铸魂

强化就业育人思想根基


学院党委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 “方向盘”,通过党建引领、组织赋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党建带团建,激发青年使命担当。学院充分发挥全校本科生唯一一个全省样板支部的示范作用,探索实施“七个一”党建工作格局 (即一场主题党日、一次志愿服务、一次理论宣讲、一次红色研学、一次结对帮扶、一次技能竞赛、一次成果展示),推动党团共建常态化。在2024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学院联合泰开集团举办 “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20名优秀毕业生党员和团员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参与企业智能装备研发项目。其中一项成果成功应用于某型号农业机器人,获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生党员李明表示:“在项目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党员先锋引领,树立就业榜样标杆。学院通过“党员宿舍挂牌”“党团共建”等活动,打造“硬核”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例如,2020级306宿舍连续两年获评 “学霸寝室”,4名成员全部保研。该寝室成员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机器人开发,成为全院学生学习的标杆。学院还通过“校友墙”展示杰出校友案例,如刘成良教授团队研发的 “心电大模型”、张鑫的海洋可燃冰研究等,激励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厚植家国情怀。

理论武装头脑,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学院依托 “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开展“青马工程”培训、党员先锋论坛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理论武装。2024年,学院组织毕业生党员赴曲阜乡村振兴基地开展“红色足迹寻访”活动,通过走访当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学生深刻体会到党的政策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科技创新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才能真正服务人民。”


以就业育人赋能

构建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立足人才培养全周期,创新构建“1223”就业育人体系 (即1个精准对接、2个协同发力、2个平台支撑、3个保障机制),推动就业服务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校企协同发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领导班子带队赴柳工集团、汇川集团等国家头部企业开展“访企拓岗”行动,为毕业生开拓大湾区、广西等就业市场,建立“就业意向摸排—企业实地探岗—属地政策适配—现场签约落地”四维对接机制。近三年,学院累计开通省内就业直通车20余班,现场平均签约率达15%,与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基地10个,设立企业奖学金3项。例如,学院与泰开集团共建的 “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承接企业真实课题,近三年联合攻关技术难题50余项,推动2项专利成果转化,2024届本科毕业生周树龙在产业学院完成毕业设计后,直接入职潍柴动力研发中心,他说:“这种‘课堂—实验室—生产线’的培养模式,让我快速适应了职场节奏。”

精准服务护航,提升就业竞争力。学院通过“招生反馈—培养优化”动态育人机制,结合招生数据科学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招生即精准育苗起点”的共识。例如,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开设“农业机器人”微专业,打造“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学院还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坊”,邀请企业HR、优秀校友开展模拟面试、简历优化等专题培训,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技能。2025届毕业生王明超通过学院组织的 “就业直通车”活动,成功签约济南热电集团,他表示:“学院提供的精准化就业服务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榜样力量激励,营造考研良好氛围。学院通过 “学霸寝室”“科研先锋”评选、学风建设论坛等活动树立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风。学院建立“教风学风双促进”互动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助,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2021级毕业生吕文硕在学业预警帮扶机制下,通过导师一对一指导和朋辈辅导,成功逆袭考取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成为全院励志典范。


以社会实践淬炼

厚植强农兴农情怀


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载体,引导学生在 “泥土课堂”中锤炼品格,将个人成长与服务“三农”需求紧密结合。

志愿服务擦亮品牌,传递科技温度。学雷锋家电维修队是学院志愿服务的典范,线上线下相结合,预约—维修—跟踪全闭环服务,累计为200余个乡村地区提供家电维修服务,事迹被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队长于同辉同学表示:“我们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问题,更在实践中深化了‘科技为民’的初心。”2024年暑期,529名 “乡村驿站科技专员”深入全省100余个村庄,开展农业机器人技术推广。学生杜涌维在鱼台县中小学开设“智能农机小课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农业机械化知识,被《齐鲁晚报》报道为 “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的青年先锋”。

创新创业实践赋能,培育“智造者”精神。学院构建“普惠制、梯队制、精英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机电微光—机电之光—机电智光”三步走模式。机器人社团近三年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6万元,开展实践活动50余次,荣获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40余项。学生刘强表示:“科创竞赛让我们突破了课堂的局限,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力量。”学院还与30余家企业联合攻关技术难题,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5项,推动2项专利成果转化。

乡村振兴一线实践,彰显青春担当。学院鼓励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累计与企业设立大学生研究课题30项、奖学金5项。2024年,学院师生赴泰安实验中学开展“智能农机进校园”活动,向中小学生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青少年对农业的兴趣。学生王芳表示:“在服务中,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现代化的决心。”


成效与展望:以“强农兴农”

使命引领毕业生成长


通过思政教育与就业育人的深度融合,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学生政治素养显著提升,党员先锋作用充分彰显;二是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企业满意度双高;三是考研深造能力提升,2025届考研录取率比去年提升 7个百分点。

学院将继续以“冲一流”建设为目标,深化党建引领、优化育人链条、强化实践赋能,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机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