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一个新闻事件刚发生,很快就会被新的信息覆盖,这对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跑得快、看得准,更要学会“引导”———通过合理的策划和推动,让有价值的新闻被更多人关注,让正能量的故事传播得更久。结合两次采访经历,笔者谈谈记者引导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价值。
一、记者引导: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构建”
2023年10月,池州市举办马拉松比赛,笔者任务是记录比赛中的感人瞬间。马拉松比赛中,选手奔跑的画面虽然精彩,但感人场景往往需要运气才能捕捉到。开赛前两天,笔者在赛事方提供的选手资料里发现了两个特别的身影:85岁的胡应福夫妇是年龄最大的选手,而最小的选手是即将满一周岁的高沐言(由妈妈推着婴儿车参赛)。更巧的是,两人都属虎,年龄相差84岁。这个难得的“年龄差+生肖巧合”让笔者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能打动人的新闻点。
笔者立刻联系赛事组委会,联络到双方选手和监护人。得知这个巧合后,胡应福夫妇特别高兴,主动提出要在比赛当天和小选手见面、合影。在进一步了解到比赛第二天就是高沐言的周岁生日后,笔者认为可以把“生日祝福”这个元素加入进去。比赛当天,带着胡爷爷夫妇,在赛场外见到了小沐言,为他加油的同时,并送上生日祝福。笔者用相机记录下这感人一幕,后来这篇文字配图片的报道《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发表在《池州日报》上,很多读者说:“看到老少同框,感受到了体育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社会的温暖。”
这次采访让笔者明白,记者不能只等着“碰”新闻,而是要像“拼拼图”一样,把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主动搭建有意义的场景。通过引导双方互动,让原本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情感的故事,这样的新闻才更有感染力。
二、记者引导:从“旧闻”到“新热点”
2024年12月,笔者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小女孩深夜给交警送糖果的视频。画面里交警接过糖果时的感动表情,让很多网友点赞。联系交警部门后,笔者发现这事已经过去两天,如果直接报道,很可能被当成“旧闻”。
怎么让这个温暖的故事继续被关注呢?据了解,交警回单位后和同事分享了这件事,但后续没有更多进展。笔者注意到,当时网上流行“警察小熊”公仔,很多小朋友喜欢,于是与交警部门沟通能不能发起“寻找送糖果小女孩”的活动,找到后送她小熊作为纪念?这个想法很快得到支持。
笔者立即撰写了《池州这位女孩,你被拍下来了!》,通过公众号发布,结尾特意加上交警的话:“小姑娘,如果你看到这篇报道,记得联系我们,有警察小熊送给你哦!”没想到,文章发布当晚阅读量就超过2万,很多人转发帮忙寻找。
这样原本可能“过时”的新闻,因为一个小小的创意引导,变成了持续几天的热点,传递了警民之间的温暖。
这个案例让笔者体会到,面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记者可以通过“找亮点、加元素”的方式,为旧闻赋予新的看点,就像给故事加一个“续集”,让读者有持续关注的兴趣,这样新闻的时效就被拉长了,正能量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三、记者引导在新闻采访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让新闻更有“温度”,更容易打动人心
现在的读者看新闻,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感受到“情感和意义”。记者通过引导,可以挖掘事件中隐藏的情感线索,比如马拉松案例中的“年龄差祝福”、送糖果案例中的“小熊互动”,这些细节让新闻从简单的事实报道变成有温度的故事,更容易引发共鸣。当读者觉得“这个新闻和我有关”,或者“让我感动”,新闻的传播效果就会更好。
(二)延长新闻的“生命力”,应对信息快速更替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保质期”越来越短,很多热点第二天就没人关注了。但通过记者的引导,比如策划后续互动、挖掘新的看点,可以让新闻像“连续剧”一样持续吸引眼球。送糖果小女孩的故事,如果只是简单报道“小女孩送糖果”,可能两天就过去了,但加上“寻找小女孩送小熊”的环节,事件就有了新的发展,传播周期延长了一周,影响力也扩大了好几倍。
(三)主动传递正能量,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
记者不仅要记录事实,还要考虑新闻的社会影响。通过引导构建积极的新闻场景,比如老少选手的相互鼓励、交警与小女孩的温馨互动,可以让读者看到社会中的美好一面,传递温暖和善意。这样的新闻多了,就能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正能量,让大家更愿意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两次采访经历让笔者深刻认识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记者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者”,更要成为“引导者”和“策划者”。记者需要用更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线索,用更主动的行动搭建传播场景,让有价值的新闻不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无论是策划一场温馨的互动,还是为旧闻设计一个新的传播点,本质上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新闻更好地服务社会、传递价值。只要我们始终带着这份初心去引导和挖掘,就能让新闻的力量走得更远、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