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 - 《湖南科技学院报》

被糯米黏住的时间

作者:杨叶    
2025-05-30     浏览(23)     (0)

文章描述了端午节的家庭场景,家人包粽子、聊天和分享端午美食,强调了节日的团聚和家庭的重要性。时间虽不停歇,但人们的美好记忆可以长存。

都说时间永不停歇,可当奶奶拈起今年第一片苇叶时,我却看见时间在糯米升腾的蒸汽里歇住了脚,如若时光荏苒不可追,为什么年年端午似今朝。

灶上的陶瓮吐着白汽,奶奶佝偻的背脊弯成一张老弓,正将第四碗糯米倒入褪色的蓝边碗,我细细的数着一,二……六,停,每年奶奶都会到六碗糯米才停下,说要六六大顺,希望家里人下半年一切顺利。瓷碗豁口处在糯米滑落的时候发出沙沙的碎响,奶奶的手像被米浆浸透的棉布,粗糙又厚重,但偏偏是这双手在翻动苇叶时动作熟练,每个都粽子都像流水线产下的,我常常好奇她为什么每年都可以做到一大串粽子都相差无二,好似她的手碰到叶脉的刹那,挂钟的齿轮就卡住了。

“叶角要这样捻。”温热的掌心盖住我手背,二十年来,这双手的温度始终像微烫的暖玉,掌根处的茧子摩挲在我手背相同的位置。我手忙脚乱堵漏糯米的叶筒,奶奶的手指灵巧一挽,破绽便消失在翠绿褶皱里。水珠顺着她松垮的手腕滑落,在她的袖口洇出深色小花,我恍惚的想到去年好像也是这里开出了小花。

包粽子时大家一般不说话,像时间停滞的壁画,而这时妈妈的声音就成了这静止时间里唯一的喧响,年年奏着相似的调子。“打蛋黄的时候小心点弄,别弄出来了,蛋黄粽子你们姐妹两个都喜欢”“线要扎紧一点,不然漏米,哎呦,你搁边上站着,我来我来!”……这唠叨声如同渗入米香的粽叶,已经是节日本身不可或缺的滋味。褪色铝盆囍在水槽晃荡,盆底的“”字缺了角,年年守在老位置。妈妈踮脚码粽子进蒸笼,汗珠顺着她的太阳穴滑到耳垂,凝成透亮的水晶坠子,晨光穿过水珠,在她耳际映出小小的虹。

咔!厨房传来虾壳迸裂的脆响,是爸爸,他每年都说要搞粽子创新,但每年都是在做他的虾球粽子,“今年虾子劲特别大”他笑着把虾扔进盆,虾尾拍得搪瓷缸叮当响,“赶在午饭前剥完虾,做出来的粽子肯定鲜”“那我要吃三个大粽子,虾球粽子最好吃了!”我笑嘻嘻的捧场,如愿看到他美滋滋的转头继续去剥虾,沉浸在自己的粽子创新中,虾黄溅上旧围裙,上面叠着旧油斑,那是时间盖的邮戳。

蒸笼喷出白汽的时候,电视里龙舟鼓点也到了高潮。奶奶掀开笼盖后,端午的粽香就包住了整个厨房,在楼上的弟弟妹妹立马就像锅里提溜出的那串粽子一样,一大串跑过来。爸爸用筷尖挑开粽角,金红虾球在糯米里探出头,收获弟弟妹妹叽叽喳喳的惊呼,但他把那个粽子推到我面前,苇叶上缠着五圈棉线——好像永远都是五圈,说着“帮忙的先吃,你们等会。”

白雾朦胧,我感觉年年端午都是这般画面,奶奶袖口的水痕在蒸气里舒展,妈妈耳垂的汗珠已经消失,爸爸围裙的油斑泛着亮……糯米请继续黏住时间吧,不要再流动了,每年一样的画面也不会腻人。时间啊,不要再流动了,让它们藏在苇叶的褶皱里,系在棉线的圈数里,等每个端午在唇齿间重新活过来。

时间不可追,但节日的本质就是人为刻下的年轮,家人在,年年端午,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