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微风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清清凉凉地拂过肌肤,扬起我的学士服袖口,丝丝缕缕滑过金黄的衣领, 仿佛在传递某种示意与致意。我记起了, 这是我早已吹过的风,像不期而遇的故人,与我再次相见。 它勾勒出溢清同济湖的波纹,晕染天宝阁身后远山外的流霞,不经意间挥洒一笔,在准毕业生的脑海中激起万千感慨。
在不久前的一个夜晚, 我如往常般穿梭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目光扫掠着书脊上的书名,脑海中有个声音:这本书好像不错,接下来可以看看,那本也不错……刹那间,我却突然像在水中憋气良久、 猛然挣出——完成这个读书计划的时间可能不够了。
当晚,回到宿舍,我躺在床上听着室友们鼻息渐匀,他们都已睡熟,我却一直辗转反侧。 不知过了多久,听到外面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人在思绪翻涌时, 一点点外界的动静都会在脑海里激起千层巨浪。我想起一年前,和舍友站在象山候车亭,看着雨水包覆树枝,又滴落而下。 那时我们谈论着未来、梦想,有期待,也有担忧。记忆里的那场雨飘飘洒洒, 好像来自极高极远的地方,像帘幕一样垂下来。 在似曾相识的天气里、去到同一个地方等车时,难免会触景生情,陷入怅惘与追忆。
若说“离别”有滋味,那么 2025 年 6 月的这次,与以往的、将来的都会不同。 我犯了难,辨识不出其中的“成分”,一度认为只有苦涩。可我在静坐时、漫步时、欢笑时,不由自主地反复品味。 我逐渐清楚,苦涩之外,还有更多的味道。
于是,初夏的风扬起我的衣袖,它不再低垂着失落,而是随着风的韵律轻轻摆动。
这风里的衣袖, 是在向传授我宝贵知识的老师们挥动。 临别前,我去见了许多恩师,他们眼里满是对我们即将迈向下一阶段的欣慰与祝贺, 嘱咐我们在未来步履稳健、 生活得平安喜乐,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我们提供建议,我顿时觉得前方可能遇到的挑战都可以逾越、 都不必忧虑。
这风里的衣袖, 是在向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挥手。 平日里,我们三五成群,恣意调侃彼此的趣事、糗事、新鲜事;困难关头,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出谋划策。 我们在球场上奔跑欢笑,在城市山川间漫步游荡,在教室、图书馆中埋头学习,在夜深人静时倾吐心事,我们是彼此大学四年里最亲近、最知心的伙伴。转瞬间,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我们终要跃入人海,拥有不同的角色,可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某个忽然出神的瞬间,想起那些笑声、眼泪和曾经傻傻的模样。
这风里的衣袖, 是在向让我发光发热的校大学生记者团挥动。我永远不会忘记 2021 年 11月 5 日的那个晚上, 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厚学楼 212 教室。 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原来会有这样一群亲切可爱的学长学姐, 无论他们是大方热page1_0005.jpg烈、幽默诙谐,还是内向朴实,都用最真诚的微笑欢迎他们的学弟学妹; 才知道有这样一个温馨美好的组织, 让我们亲密无间地携手去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本领。 学长学姐们都已毕业,现在,我也站在了他们当年驻足过的人生路口, 幸而我也为记者团尽了一些绵薄之力, 用最大的努力将优良的传统传给新加入的学弟学妹们。
这风里的衣袖, 是在向我充实有为的四年大学时光挥动。在“南京工业大学热烈欢迎 2021级新同学”的横幅下,和送我入学的表哥合影时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蓦然回首,我的人生已悄然巨变。 四年里,点点滴滴积累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设计方法, 成为我前行的底气, 团支书、助理班主任、校大学生记者团主席团成员的学生工作经历锻炼了我处理事务、 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终于也能像曾经自己所敬佩的学长学姐们一样,去为别人引一引路、指一指方向。 同学开玩笑说我“后继有人”,我却更希望我所做的事情,能真正对他人有所帮助。
离别的苦涩, 在这些丰盈与欣慰交织起来的甘甜中被冲淡了——我有所收获而归。 往事已矣,终有一别,不如勇敢洒脱地说出再见。
我带着老师们、同学们赋予我的坚韧精神、认真态度和昂扬姿态,带着“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带着南京工业大学寄予我的深沉力量,在初夏的风里,挥一挥衣袖,轻轻说声再见。 让我们再聚一回、再笑一场,愿再见时,我们的梦想都已经飞得很高很高;愿再见时,我们都已成为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