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在孙马村,有这样一群“神笔马良”

作者:组织宣传部  张梦霞本报记者  马圣琳  周以轩  刘珂琪    
2025-06-17     浏览(16)     (0)

团委带领师生在孙马村开展主题墙绘志愿服务活动,将艺术和乡村融合,以墙绘形式展现乡村振兴新风貌,同时增进社会责任感。志愿者们以创作美化乡村,也将更多美好留在村民心中。


行走在斗虎屯镇孙马村,常有惟妙惟肖的墙绘映入眼帘,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墙绘作品中,有不少与这群青年志愿者有关,他们就像“神笔马良”一样,用作品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让墙绘内容更贴合乡村特色?4 月 12 日至 5 月 12 日,共青团东昌府区委携手我校团委,开展“青春绘乡野”主题墙绘志愿服务活动。

团委带领教育系、中文系、机电工程系师生 50 余人,利用周末和课外时间,前往斗虎屯镇孙马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墙绘活动。

如何让墙绘内容更贴合乡村特色?这是团队成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们多次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与村民交流,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村民们的生活愿景。教育系 24 级学前教育专业张明冉回忆到,“起初,我们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制作多版设计草图,确保内容既富有艺术感又贴近乡土气息。”

墙绘需要根据墙面实际状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和准备,志愿者们先前调研了孙马村墙面的实际状况,准备了不同类型的绘画工具与环保颜料,提前规划绘制流程。

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师生们最终确定了墙绘的主题和内容。墙绘以展现乡村春日美景、传统农耕文化以及乡村振兴新风貌为主线,融入桃花、麦田、耕牛、村民劳作等元素,让每一幅画都承载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幅艺术墙绘,让孙马村变了模样从测量、画线稿、调颜料,到上色、描边、精修,志愿者们把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及农业生产中所汲取的灵感,结合孙马村农业产业特色,转化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墙面的不平整和天气的变化,给绘画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小的挑战。

“绘制一幅大型立体稻田壁画时,墙面的粗糙让难料很难均匀涂抹,我们依据成员专长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构图起稿,勾勒轮廓;有的调配色彩,追求最佳视觉效果;还有的专注细节描绘,让画面更加生动,再加上当地学校美术老师为我们做指导,大家一起来共同调整线条与色彩,最终在夕阳下完成画作。”张明冉表示。

那天,夕阳西下,这幅作品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最终完美完成,当落日余晖洒在这幅稻田壁画上,金黄的麦浪好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原本粗糙普通的白墙,瞬间变了样。

这些作品中,既有展现田园风光的美丽景色,也有描绘农民丰收喜悦的劳作场景,还有斗虎屯豆腐制作过程,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农谚、荷塘山水为创作元素,将墙绘与乡村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当看到村民和小朋友们对墙绘作品露出惊喜的笑容时,感到所有的努力都值得。”23 级学前教育班李彩薇同学笑着说。

现场,不少村民驻足观赏,纷纷夸赞志愿者们的绘画水平,为墙绘志愿服务活动点赞,村民们纷纷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新变化,也踏实感受到了农村正变得越来越好。

艺术和乡村的双向奔赴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墙绘作品,一幅幅生动地讲述着乡村的故事,也绘写着斗虎屯镇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教育系辅导员王晴老师谈到,“墙绘就像一个开放式的‘美术馆’,让村民可以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学生们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深化,体现了德育与美育的融合。

从项目策划到落地,从制定时间表到协调颜料调配这些物资问题,同学们全程参与,精准把控进度,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图进行局部调整,美化乡村的公共空间,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艺术能让乡村变得更美,“真正实现了‘社会需求驱动 + 专业能力双输出’”,王晴老师表示。

这次墙绘活动,也让志愿者有了更多的感悟,他们认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乡土文化滋养着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又丰富了乡土文化的内涵。

由此,乡村振兴有了更蓬勃的动力和更深厚的力量。

他们,也将前往更多村子,将更多作品留在乡间,将更多美好留在村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