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报》

过端午 品传承

2025-05-31     浏览(12)     (0)

文章介绍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屈原的爱国精神,强调了这些精神对后人的指引和激励作用,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辈人物如何将爱国精神传承下去。文章还提到了清廉之风的重要性。

千年前的汨罗江,惊涛骇浪,楚大夫屈原抱石沉江,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爱国之情;千年后的今天,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在江边上演,楚大夫的精神仍然指引着我们。

粽香飘飘,绵延爱国之情。“今人不见旧时月,旧时明月照今人。”屈原已故去千年,他所代表的爱国精神跨过时光河流传承下来,如一轮明月悬挂于天空之上,光照后人:忆往昔峥嵘岁月,神州大地哀鸿遍野,吾之先辈振臂高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英勇就义;吾之先辈以笔作刃写下《野草》《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吾之先辈在湘江湖畔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华五千年漫漫旅程,曾走过绿茵花溪,也踏过枯骨万里,前辈们将渺小的身躯化作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华的广阔天空中,他们是如此坚定与无悔,只因一颗红心,一颗爱国心。

龙舟争先,奋激实干之劲。时光那头,屈原宁愿遭受“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诋毁也不愿同权贵们同流合污,他拒绝他国递来的橄榄枝,坚信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将一生奉献给楚国。时光这头,“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耐住了寂寞,抗过了风沙,从青丝到白发,扎根敦煌几十年,只为“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已至耄耋之年,仍躬耕于田园之间,只为“让全天下人都吃饱饭”;“燃灯校长”张桂梅不是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却将智慧的火种点燃在云南,只为“改变大山里女孩的命运”……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取名于《天问》,正是屈原的实干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成就了跨越时空的佳话。

艾草清香,涤荡清廉之风。何为清廉?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时序轮转,清廉永固:在常年被“三害”肆虐的兰考,焦裕禄用脊梁为兰考人民撑起一片天,他去世后,遗物中只有一条打着补丁的被子和一本写着人民诉求的本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无私奉献,曾多次拒绝装修会议厅,甘当人民公仆。“草鞋书记”杨善洲身披蓑衣,脚踏草鞋,22年植树造林,为人民办实事……黑格尔曾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正是这点余温,燃起了清廉的火焰。

端午,穿越历史,千年不绝。端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时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