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报》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嘉轩:以青春之名书写西部答卷

2025-06-08     浏览(14)     (0)

杨嘉轩,经济与统计学院金融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2024年7月参与西部计划,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在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滩上,一抹来自黄土高原的青春身影正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他是我校经济与统计学院2024届毕业生杨嘉轩。毕业后,杨嘉轩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舒适,带着“让生命更有厚度”的信念,成为了一名扎根边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从海报上一行文字的号召,到迈进天山脚下的坚定足印,这段跨越了3000多公里的青春选择,正在诠释着当代青年对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独特注解。

一张海报点燃青春理想

“最初是在教学楼走廊看到了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海报上那个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背影一下子吸引了我。”回忆起去年春天初次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杨嘉轩的语气里仍然充满了激动与兴奋。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他本可以选择银行、证券等光鲜的行业,或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但当他在海报上看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召时,内心深处的悸动让他做出了服务西部的选择。“让我下定决心的原因主要是人生理想,想着趁着自己还年轻,多经历一些事情,多去看看这个世界。”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担当相结合,从小小的校园迈向广阔的世界,这段充满挑战且极有意义的人生经历,一定会成为他回忆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父母一开始确实有些担心,但当他们知道这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也是十分支持。”杨嘉轩坦言,他十分感谢学校的培养与父母的支持。这种开明的家庭教育,与学校长期以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行知合一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这种跨越学科与地域的价值实现,也让他对“经世济民”的专业精神有了全新理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为国家贡献力量,这是对新时代“行知人”的要求,更应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戈壁滩上淬炼青春蜕变

根据服务意向和所学专业,杨嘉轩被分配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是古楼兰国和若羌国所在地,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县。初到若羌,漫天的沙尘与干燥的气候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冬春季节,凛冽的寒风卷着漫天黄沙,就算门窗紧闭,桌子上也能结上一层薄沙。早上出门工作,口罩里呼出的热气与浮尘结合,使眼镜上的水气成为泥浆。但他很快发现,比沙尘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气候的差异,“第一个月几乎每天流鼻血,早晨起床鼻腔都是血块。”除了这些,当地的语言和饮食也让初到的他十分头疼。这些挑战磨砺了他的性格、淬炼了他的意志,也成为他融入当地的起点。

楼兰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这个来自丝绸之路起点的小伙子。如今,杨嘉轩已经从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安娃成为了半个新疆人。他不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与饮食,而且能熟练运用简单的维吾尔语与居民交流。他不断学习基层工作的沟通技巧,凭借直爽开朗的性格与当地的同事和居民打成一片。元旦晚会上,他运用在学校校报编辑部积累的文字功底与服务西部的切身感受所创作的朗诵稿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在返乡大学生“我为家乡代言”比赛中,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二等奖。他参与职业交警体验活动,得到交警支队和司机们的认可;参加“疆电外送”项目会议保障工作,受到了单位的表扬。在黄沙席卷戈壁滩,杨嘉轩正用饱满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青春的花朵、实现青春的蜕变。

志愿服务中的双向成长

除了日常工作外,杨嘉轩的身影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中。他定期下乡为老人测量血压、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积极参与普法宣讲活动;他也是“净滩”公益活动的常客,和他的团队一起清理河滩垃圾,为当地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今年春节期间,由于电影市场火爆,当地影院客流量激增,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连续一周早出晚归,协助影院售票工作、疏导观影人群。他认为这段时间过得非常充实,“这不仅是协助影院工作,更是为文化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虽然他累得沾床就睡,但看到乡亲们因为一场电影露出笑容,就觉得这份坚守有意义。近期他们又组织了二手物品义卖活动,将筹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为当地福利院的老人送去温暖。

在志愿服务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但让杨嘉轩最为难忘的是学雷锋月的校园活动。在学雷锋月到来之际,他响应当地教育局和团委学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号召,进入若羌县初级中学,为七年级3班的同学们讲述雷锋的事迹,并带领他们打扫公共场所卫生,体验志愿服务。从深情并茂的演绎到手把手的实践,3个小时的短暂相处已经让他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学们都很喜欢我,这让我意识到志愿服务精神就是这样薪火相传下去的。”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回教室召开总结班会,一个维吾尔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说:“谢谢杨老师教我们做好事。”这个瞬间让他热泪盈眶。他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在他参与的每一次志愿服务中不断强化,激励着他不断前行的步伐,最终在双向奔赴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升华。

用青春丈量生命的厚度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段经历,那就是‘磨砺’。”杨嘉轩说。从气候适应到跨文化沟通,从琐碎工作到突发任务,每一步都让他更加坚韧。生命的长度或许无法掌控,但厚度可以自己书写。在新疆的2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谈及未来,杨嘉轩已经做好扎根边疆的准备。在这里有他的青春记忆,更有未完成的事业,他计划报考新疆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金融专业,并且尽自己所能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真正的成长不是逃离舒适区,而是在需要的地方创造舒适区。他用脚步践行理想,用汗水书写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杨嘉轩的西部故事还在继续。他的选择或许不是最“稳妥”的人生路径,但却是当代青年用脚步丈量家国情怀的最好注解。青春不该只有一种颜色,当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生命自会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这份来自边疆的青春答卷,正在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行知学子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用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文:财政2301班  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