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科技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报》

【质量文化大家谈】

汤伟:深耕质量文化沃土 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025-06-13     浏览(9)     (0)

编者按:为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数学学院推出“质量文化大家谈”系列访谈。本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访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高等数学》课程团队负责人白云霄教授。白云霄教授从事大学数学教学27年,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好评,曾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教学管理先进个人,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标兵、教学十杰等荣誉称号。在本次访谈中,白云霄教授分享其将质量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思考与经验。

记者:学院在推动质量文化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方面,有哪些创新的思路和具体举措?

汤伟:电控学院自1975年建院(系)以来,一直秉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办学理念,树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办学思想,一贯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道路,朝着省“四个一流”、国家“双一流”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治院思想和做法,具体就体现在学院的院训上,即:理实兼修、德学至上。

“理”,是指理论,泛指科学;“实”,是指实践,泛指技术;理实兼修,即为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并重齐修,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之一,与我校校名相呼应。“德”,是指品德;“学”,是指学识;德学至上,即培养品德和学识都出类拔萃的研究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之二,与我校至诚至博之校训相呼应。二者结合起来,即表达“理论和实践并重齐修,品德和学识共育双馨”之意,也即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于学院院训的诠释以及学院将质量文化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也可以用下图1来示意。

 



图1 学院将质量文化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示意图

 

记者:请您谈谈如何保障本科教学质量文化监控?

汤伟:为了能将“理实兼修、德学至上”的院训落到实处,学院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学校“十四五规划”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双一流”、陕西省“四个一流”和学校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的建设要求,坚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激活存量、引入新能”的学院发展建设理念,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建创新为保证,加强制度保障,夯实教学科研基础,学科创建高峰。凝心聚力搞建设,励精图治谋发展,不断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认为:制度决定成败,教学决定生存,科研决定水平,服务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兴衰。学院坚信:学者能撑校,学术能立校,学科能名校,学生能誉校。为此,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并贯彻落实图2所示的发展建设方略,逐渐形成并发扬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以提高综合实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图2学院发展建设基本方略示意图

在制度建设方面,在学校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体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从制度上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根本保障。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校外引进与校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迅速扩充人才队伍,使学院专任教师队伍120人左右,通过激活存量、引入新能之行政管理理念,改变学院人才队伍缺乏之状况,通过学校外事办聘用外籍教师,尝试国际化办学新路子。

在平台建设方面,先种梧桐树,再引金凤凰,在学校通过优厚待遇留人的基础上,辅之以先进的科研平台(如科技厅、教育厅、西安市、中轻联重点实验室和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等),招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为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打好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电气工程硕士点一级学科位次保卫战的前提下,积极准备申报一级博士点学科或专业学位博士点。

在教学提升方面,一是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二是制定并完善紧扣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做好“四个抓”,即抓生源、抓转型、抓双创、抓交流。

在科研提升方面,一是要培养教师队伍多层次的科研能力,如SCI/EI论文、纵向科研、横向科研、专利申报,只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才能装扮出生机勃勃的春天;二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两个服务)为导向,进行科研方向的调整和优化,培育既会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科研团队。

记者:未来在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质量,打造具有电控特色的质量文化品牌上,有怎样的战略布局?

汤伟:学院在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前提下,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造自己的育人特色和质量品牌。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学来促进科研,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走学科专业一体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具体思想如图3所示。

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学院打算建成四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能源互联网工程和智能感知工程。其中前两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且都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第三个专业为新工科专业,第四个专业为即将申请成立的新工科专业。建成后,学院专业将呈现出两个传统热门专业和两个新工科专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大好局面。



图3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思想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围绕现代轻工(新轻工)之国家发展战略和轻工业“868”方略,结合自身发展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领域以及新工科建设,紧扣“五个面向”(即面向流程工业、面向关键设备、面向安全生产、面向产品质量和面向能源补给)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及相关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旨在实现智能轻工、智能制造、智能检测、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理论突破,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借助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借助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助力传统流程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行业企业由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产业转变,实现绿色生产,同时为电子信息、流程工业和相关领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立足轻工、发展轻工,超越轻工。

其中,“五个面向”的核心内容是:面向轻化工业,开展流程工业4.0体系架构研究及智能控制系统开发;面向关键设备,开展轻化工业生产过程关键设备的故障预警与智能修复;面向安全生产,开展智慧厂区的空地一体化安防监控和生产线的异常检测及智能修复;面向产品质量,开展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在线检测和质量全周期控制;面向能源补给,开展基于风光储一体化的绿色能源智能微电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围绕上述“五个面向”,学院已经建成厅局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10多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50余个。今后学院将继续努力,凝心聚力搞建设,励精图治谋发展,开拓创新,勇毅前行,把学院打造成更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图4学院已建成的主要教学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