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浅谈读书与收获

作者:陈安艺    
2025-06-15     浏览(80)     (0)

作者通过描述读书的体验和感受,展示了书籍在照见生活、确认自己心跳、触摸人性温度、校准认知坐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者还提到书籍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帮助养成包容性和批判性思维。读书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最近上海举办的博尔赫斯文学展,令我心动不已,尤其喜欢博尔赫斯那句“我们短暂的生命可能就是表现天意的瞬间”。文学,本就是一种对天意至死不渝的浪漫回应,以文字的形式,将冥冥之中的旨意凝结成永恒。

我素喜书,不求甚解,只贪半刻欢愉,然追忆读书岁月,百感交集。

幼时,我常被书籍流光溢彩的封面吸引,懵懵懂懂地开始读世界名著,彼时尚不懂人情世故,只知人各有路。年少时,因学习的需求,我常读课内指定的读物,但也会抽空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五洲四海的书卷,均有浅尝。现在,我依然喜欢读书。春阳漫卷时,读书忘流年。于我而言,每一本书都是一缕缠绕指尖的墨香情愫——藏着对世界的眷恋、与灵魂的共鸣,或是岁月里的无声治愈。

读书怡情。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读书博主曾锐评过读书杂志,他自己则更欣赏严肃文学。遇到他我才明白,那些因个体审美趣味而产生的心灵共鸣,是他人难以体会的乐趣。高中时,语文老师曾提及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谈艺录》。这部以传统诗话形式写成的诗学论著,不仅是钱钟书首次系统阐述中西诗学贯通思想的著作,更暗含着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选择的深层哲思。“‘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文本诸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读书,本质上是两份愉悦情绪的集合,两份相同志趣的应和。对我而言,得遇佳书的欢欣,恰似东坡见海棠——未及展卷,心已随墨香飞作蝶影,在字里行间跳起碎步。读《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时,我喜欢上了阿多尼斯的诗歌,他是语言和比喻的大师。金色的光线洒在藏红色封面的诗集上,品一壶甜酿,心灵如湛蓝大海般微波起伏,藏着幸福的喜悦。

读书交友。大学交一友,同好文学,向我推荐《南方高速》一书,书中一段轶事令我神往:异国街头,有友二人契若金兰,每至季候轮转,必各选一书,以信封装裹墨香,跨越山海相赠。我惊羡于这般情谊,原以为读书如独啜清茗,却忘了墨字亦能成舟,载着灵魂渡向相契的港湾。当有人与你共享同一夜月光,为同一处情节屏息,私密的阅读便长出了触须,在时光里织就可供依偎的花园。或许文字的终极浪漫,正在于这份“独乐”与“共乐”的微妙共振:既容得下一个人的星夜沉思,也盛得下两个人的灯火长谈。读《油炸绿番茄》《第二性》时,我喜欢将优美的句子、犀利的议论分享给我的好友。读《鱼没有脚》时,我常常喜欢复述祖母玛格丽特的故事,幸而我的好友也爱听,爱我眉飞色舞的絮絮叨叨。

读书阅人。书是人所写,映射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我对人类多样性的认知,总像从群书搭建的棱镜里窥看世界。《百年孤独》描绘了人类孤独的多样和深刻,《我的名字叫红》中那枚刺入瞳孔的银针,仿佛扎进所有试图凝视真理者的灵魂,《波兰人》中堪比但丁对比阿特丽斯的隐秘爱意却令我难以言说。文学作品中深刻且细腻的情感让我动容,我常常惊叹,原来文学最慈悲处,在于它从不粉饰人性的裂痕。它让我看见人类作为不完美的容器,如何盛住爱与孤独的惊涛骇浪。每一部读过的书都是一面棱镜,既照见他人灵魂的深渊与星空,也映出自己瞳孔里未被命名的潮汐,那是属于全人类的真相——不完美,敏感,但真实。

读书瞰世。小学时读陈丹燕的《北纬78°》,我仿佛随着她的小船,驶入了那片冰雪覆盖的遥远世界。那些关于极光、冰川、北极熊的文字,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点亮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我是一名文科生,却也会钟情理科的浪漫世界,从《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的生命缘起,再到《直到时间尽头》的宇宙走向……每个作者都试图揭示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而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后真相时代》告诉我真相的主观性与人造可能性,《倦怠社会》揭示人对自我的剥削,《爱欲之死》肯定他者存在的意义。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与价值体系,不仅来源于他者的视角,更源于读书所养成的包容性与批判性思维。世界是万花筒,我在镜中,透过书,看到了繁花似锦。

列举了种种书籍,那些幼时被彩页吸引的懵懂,年少时浅尝辄止的好奇,如今都沉淀成更辽阔的温柔,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语言的一部分。读书不是逃离生活的船,而是照见生活的镜:它让我在他人的故事里确认自己的心跳,在不同的灵魂中触摸人性的温度,在多元的视角里校准认知的坐标。每一次翻开书,都是在打开一扇门——门后或许有另一个自己,或许有一片未见的星空,或许有天意正透过墨香,轻轻叩响心门。

(作者为我校财经学院2024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