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关于《名字》

作者:吴越    
2025-06-15     浏览(129)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名字”的认识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名字”的普通也代表着成长道路中温暖和遗憾的情感,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既温暖又略带苦涩的真实。同时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名字进行了赞叹和向往。

学习外国文学史常常让人感到力不从心,面对浩如烟海的著作,文学史上的简单概括和评价有时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还要靠自己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在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我个人尤其偏爱现代到后现代的创作,或许是因为其中弥漫着对现代性的茫然和困惑,让我倍感亲切。那些被文学史冠以“私小说”名号的作品,读来仿佛在翻阅一个人的日记,通过文字感受主人翁真实的生活。虽然有时候读一些文章时难免存在地域文化上的“厚障壁”,但这一篇短文显然不在其中。

小说的篇名很简单,叫《名字》。“名字”也是串联起全文的线索,直白又简单,和文本中的“我”渴望拥有一个不普通的名字形成了微妙的对比。正文的情节也十分简单:“我”的名字叫春子,一直嫌弃这个名字太普通,因而总羡慕别人的好名字,也想要一个不普通的名字,直到最后在给自己孩子取名字的时候才认识到名字的意义。

这样的经历或许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拥有两个字名字的孩子总是会羡慕班里那些三个字甚至四个字名字的同学,如果是复姓那就更稀罕了。待长大一些,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慕容复”“李莫愁”“程灵素”“阮星竹”这些充满意境的名字更是令人心生向往。那时的我们,没少埋怨父母给自己取了如此普通的名字,恨不得立刻长大,好给自己改一个动听的名字。如今的我们算得上长大了,却依然顶着那个最初的名字。这不难理解,因为只有那个名字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就像小说中的“我”翻开厚重的词典,斑驳的纸张上父母圈圈画画的痕迹跃然眼前。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其实每一个名字都是父母字斟句酌的产物,即使是看似平凡的“春子”,也是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愿景和回忆。

对于“名字”的认识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就像小说里春子的爱情。春子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也曾执着于追逐更好、更华丽的事物。不管是表象优秀的神崎龙二还是木讷寡言的牧原大地,在尝试了之后都发现不合适,最终在不断的寻找和试错中明白“合适的才是正确的”。于是春子和平凡自然而然地结合、生活、生子,在给自己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与从前的自己达成了和解。从另一个视角上,这样的转变也有一重悲剧性的认识。春子最终与“平凡”和解,看似是一种回归,实则也包含着对理想的放弃和对现实的妥协。这其中既有释然,也有淡淡的遗憾。而这种遗憾,恰恰是成长道路上普通人都无法回避的真实情感。或许,这正是这篇小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引发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让我们在春子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既温暖又略带苦涩的真实。

(作者为我校文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