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以精度育人,让知识落地生根

—— 记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许桢英教授

2025-06-15     浏览(88)     (0)

这篇文章介绍了许桢英教授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方式。她注重课堂模式的革新,采用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同时注重实践案例的丰富多样,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帮带机制的建设。学生们深受她的影响,将她视为“永远运转在教书育人的轨道上的仪器”。

“许桢英教授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许老师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但她总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我们交流,无论是学业难题还是人生困惑,她都耐心倾听、悉心指导。”机械学院2022级研究生陈赛赛回答。

机械学院2024级本科生康郁晨的答案也如出一辙:“许老师非常忙,但每次遇到她,她都会询问我的学习状态,哪怕只是简短几句,都让我倍感温暖。”

许桢英的忙碌是师生有目共睹的常态。自2016年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起,她牵头组建江苏大学测试技术教学团队,为学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三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荣誉墙上,“青年骨干教师”“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工作者”“学业导师先进个人”“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见证着她的付出,但无论头衔如何叠加,她始终将“教师”视为第一身份,将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视为初心使命。

课程育人:把知识从空中落到实处

“过去常说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是坚守,但现在必须与时俱进。”许桢英的教学理念始终紧跟时代步伐。

她大胆革新课堂模式,引入线上资源,开展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彻底打破“一言堂”的沉闷,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陈赛赛对许桢英的课堂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许桢英的课程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尤其是“三针法测量螺纹中径”的实践环节令他记忆犹新。此外,许桢英带学生进入工厂采集真实数据,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数据分析并撰写报告,随后在“翻转课堂”上展示。同时,她定期邀请镇江市计量所工程师等行业专家走进课堂,通过一线案例的剖析与分享,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技术细节。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校企联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成了思维碰撞的舞台。

此外,许桢英团队构建的树状结构课程知识图谱,成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导航灯塔。平台整合了课程重点、行业案例、拓展资料,学生可根据需求自主探索,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学习要落到实处,不能让知识悬在空中。”这是许桢英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科研育人:科研基因里的工匠精神

许桢英深信科研与教学的双向滋养。在科研中,她尤为强调“精度”:“测控技术的精髓不在于数据堆砌,而在于精准判断。小数点后的每一个数字,都可能决定产品的成败。”

她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这种极致态度与严谨精神传递给学生。她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科研立项为平台,手把手指导学生突破科研瓶颈。在实验室里,她常与学生一起调试设备到深夜,反复验证数据;在论文修改中,她逐句推敲逻辑,甚至为学生绘制示意图辅助理解。

她的指导结出累累硕果:陈赛赛参与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零件表面质量检测系统”顺利完成江苏省大创项目验收;机械学院2022级研究生杨为涛的“电池表面缺陷检测方案”被丹阳琦瑞科技采纳;机械学院2011届校友许冉冉创立的北京致远慧图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为行业标杆,市值破亿元。

许冉冉感慨:“创业初期的人脉搭建和技术攻坚都离不开许老师的帮助,许老师不仅是导师,更是引路人。没有她的支持,公司很难走到今天。”

每一个成果背后,都离不开许桢英的悉心指导;每一次学生提及她的名字,语气里总带着由衷的敬佩。她常说:“科研育人不是让学生发论文,而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铸就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创新育人:梯队接力中的成长密码

许桢英的教学智慧更体现在资源整合与梯队建设上。面对大一新生康郁晨“绩点4.17却方向迷茫”的困惑,她给出具体行动方案:“加入智能车社团吧,从零件组装到程序调试,亲手做一遍就能找到兴趣锚点。如果遇到技术难题,可以找陈赛赛学长,他拿过智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

在她的推动下,机械工程学院涌现出智能车创新社、机器人社、慧鱼模型社等实践平台,这些社团成为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练兵场”。陈赛赛在智能车社团淬炼技术,斩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双车接力组二等奖。

许桢英的育人智慧,还体现在她精心设计的“学长领航计划”上:大三时陈赛赛由机械学院2018级研究生陶宇成带入门,手把手教他调试传感器;新生康郁晨在课题组会上聆听前辈经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创业者许冉冉不定期回校分享行业前沿,为学弟学妹传授宝贵经验。这种“传帮带”机制,让成长经验实现无缝传递,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十载耕耘,她始终以开拓者的担当诠释教育初心。采访尾声,她匆匆合上记录本赶往下一场会议,背影仍是那个步履不停、心系育人的“许老师”。正如学生们所说:“许老师像一台永不停歇的仪器,始终精准运转在教书育人的轨道上。”

(学生记者 嵇丹丹 本报记者 郑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