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深耕法学沃土,探索数字星空

——记第二十届“江苏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张健

作者:丁奕文    
2025-06-15     浏览(149)     (2)

初春午后,三江楼法学院教授张健在工作室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他的教学风格幽默生动,同时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张健在课程设计中为不同兴趣的学生开设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态度和核心竞争力。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和法律实践,锻造学生的真本领。

初春午后,三江楼16层法学院的教授工作室里,咖啡的醇香与书页的墨香交织。张健伏案桌前,指尖轻点学生电脑屏幕上的案例卷宗:“这个切入点很有价值,如果结合司法解释的立法背景,论证会更扎实。”

七载耕耘,张健以学术为犁,在法学教育的田野上拓荒:独立指导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教育部A类期刊、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近30篇;25人次获省级以上学术奖励,多名学生保送北大、复旦等名校深造。

从青涩引路人到桃李盈门的研究生导师,张健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深耕法学沃野,以知识作光,为学生点亮理想星空。

深掘教学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应试教育体系中走来,张健深知兴趣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当问及对张健教学风格的印象时,法学2304班的王玮婷和赵令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张老师的课堂中常充满笑声,他的授课风格幽默生动。”面对学生无法回避的应试需求,他用风趣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叩开理解之门,避免为考而学,“我先带领学生入门,再让他们跟着自己的兴趣发展,避免期末考试前突击硬背”。

这份精心经营的“幽默人设”,在他口中却显得格外郑重:“我希望学生能放松地学习,同时深刻掌握知识点。对于法学生来说,平时理解不到位,未来实践就容易失误。”

在课程设计的田野上,张健是一位“播种者”,特意为不同兴趣的学生开辟选修课的试验田:为深耕部门法的学生开设刑事诉讼法,为热衷法律史研究的学生开设中国司法制度。他还为有写作需求的学生提供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专项课程。

“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上,循着兴趣探路,就能提前为大四升学和就业做准备。”他希望通过兴趣导向的课程打破“文科无用论”的偏见,让每个学生找到愿意为之深耕的领域。

从保研发刊到学术态度:全流程护航

对于初入学术之门的“小白”,张健有一套细致的孵化逻辑。从选题角度到论文雕琢,再到投稿流程,他手把手指导学生掌握关键点。作为张健“预备研究生”的孙畅回忆保研之路时感慨:“C刊的发表,离不开张老师的反复打磨。”

针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张健坚持“因材施教”。研一的冒晓慧刚入学时曾为论文犯难:“张老师教授方法后让我们自己实践,遇到困难再指导解决。这样一步步摸索,我才找到写作窍门。”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尤其注重学术态度的培养。“张老师常说‘文本诞生后作者就死掉了’,要求我们以读者视角审视论文,写真正让人看懂的论文。”冒晓慧翻着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初稿说,“他严谨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师门内部还会互批互改,用红笔‘厮杀’”。

除了学术指导,张健也努力营造温暖的师门氛围。他常组织“学术团建”,与学生一同出游。“张门万里行”的群聊里,满是师生共同策划的旅行足迹。“职业规划并非单选题,但每条道路都需未雨绸缪。”他常提醒学生。

法学与数字化的碰撞:锻造真本领

随着人工智能崛起,区块链代码注解法律条文,AI生成的起诉状几秒完成。站在法学与数字化的交汇处,张健既看见浪潮,也警惕暗礁:“AI能生成判决书,对法学等传统文科的冲击不容小觑。”

他带头创设江苏大学数字法治应用研究所,汇聚跨学科人才研究“互联网+法学”的新模式。面对数字化变革,他更关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AI替代的是‘标准答案’,而法学培养的是在法理与人性的天平上点亮火把的能力。”他要求学生将法学基本功扎入实体法的岩层,“数字技术只是工具,法学人必须守住安身立命的本事”。

张健对学生的寄语中有一句话:“真正的法律生长在泥土里,而非教科书的夹缝中。”寒暑假里,他带学生穿梭于检察院档案室、法院调解庭、律所谈判桌,将200余场模拟法庭变为实践舞台。判决书上的涂改痕迹、庭审记录中被划掉的冗余辩词,都在提醒学生“俯下身子亲自动手去做”。

“法学院的学生需要走出舒适区。”采访中,张健反复强调。他怀抱“俯身做事”的职业信念,举起时代星空下的火把,照亮年轻灵魂向光生长的道路。正如他所言:“年轻就是本钱,青年学子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学生记者 丁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