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可以看到山

作者:基础医学院2011级  孟详翔    
2012-07-06     浏览(5)     (0)

本文讲述了作者通过窗眺望山时获得的精神满足和与自然沟通的作家追求,认为山河是记忆的载体,心灵与自然总是贴近的。作者在纷乱的世界中能看到山,心能与自然相融,能让精神诉求得以满足。

每当透过窗眺望远处的山的时候,内心便多了一份安宁,多了一份自然融入胸中的满足感。

这或许是人对自然的一种精神诉求吧,是人的本能,渴望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本能。我曾去过位于西安城南的西北工业大学,对那里的环境十分羡慕,因为无论在校园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苍翠巍峨的秦岭,这条中国著名的山脉,总让人有一种想要拥抱她的冲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山,河,湖,海总是诗意的象征。我们每个人或$惑少都会对诗意产生青睐。看到然诗意的牙属感,精神I放。

作家迟子建在写《额尔古纳河右岸》时,她的书房南窗正对着一带盖着积雪的山峦,虽然太阳使雪光反射得刺眼,她也不愿拉上窗帘,与壮美的风景隔绝。她喜欢在写作疲劳时,抬眼即可看见山峦的形影。作家在创作时,也在追求一种精神诉求,他们与自然沟通,内心更纯洁,更宁静,也展现给读者纯洁、宁静、贴近自然的作品。

席慕容说:“没有山河的记忆也就等于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山河也就等于没有山河。”记忆与山河总是贴近的,心灵与自然也总是贴近的。庆幸我能透过窗看到山,能让记忆游走于山河间,让心灵回归到自然中。

可以看到山,所以心能与自然相融,能在纷乱繁杂的世界中寻求到安定,能让精神诉求得以满足。

面对自然,让山河融入胸中,让山河融入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