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位文人”,我想这是对汪老最好的评价。
汪老以小说《受戒》成!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百4自成一家的散文。说到底,|小说就是至上的散文,接蠢;他的散文集《蒲桥集》开始f不怕笑话,开始看汪著书是因为:馋。汪老笔下的吃,实在藉蠢!且不说坝上.的手把羊肉、口蘑,江南的鮮花、石斑,云南的干巴菌、锅鸡,单是那普普通通的咸菜,他就能用简简单单‘的文字,写得神采奕奕,引得读者口水直流,这就是汪老散文的魅力。
汪老笔下的人物都充满着人情味。我对沈从文的印象不是从《边城》得来的,“不折不扣,亦慈亦让”,是汪老眼中的沈从文;茳老笔下的金岳霖教授是一个可爱,幽默,博学,痴情,爱和小朋友斗鸡的“老顽童”;就连自己的父亲,汪老也用一句“多年父子成兄弟”拉近了父子距离,平添了亲情深度,这亦父亦友的关系,让多少人羡1汪老的的文章,不学文法,亦可增长见闻。汪老的文章从来不是空洞无物的。苏东坡说读贾岛诗如食小鱼,现在许多所谓的文章或许鱼腥味都没了,但读汪老的文章绝无此感。一本散文集,远可知岳阳楼几度兴废,近可知香港的楼树花鸟,人可知张岱是何朝人物,事可知跑警报是怎样的由来,菜可知古代的葵即今天湖南的冬苋菜,字知蠤音jiao而非晶……汪老颇爱读杂书,且汪老一生所行之地可谓多矣,天南海北,行文所涉之事更多,古今中外,地方风物,花草鸟兽,种种考据……各色事物借汪老的笔娓娓道来,别具风味,让人难忘。
文以载道,汪老的文章读得多了,多少会明白一点为什么人们称汪老为“最后的文人”。文章内外,谈吃,记人,论文,状物,考据,生活情趣多了,胸中的丘壑会多一点,这样的人是会爱生活的。中国人有种精神叫做‘不在乎”,于危难之中不屈于他人压迫。正是借助此精神,西南联大的师生,整个日机轰炸下的中国才能从容不迫地跑警报,在精神上战胜日本的淫威,取得八年抗战的胜利。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促成了汪老的〈侧警报>〉,让后辈明白了一段历史,更学会了一种心态。生命美好,多一些坦荡,'少一些戚戚,这样,活着会轻松很多。汪老也曾错划过右派,下放“军台”效力过,还被‘控制使用过”。面对这一切,汪老四字以待:随遇而安。下放劳动,汪老勤勤恳恳,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表现太好,结果一年摘帽,以至于领导说太快,再等一年;控制使用,滋味可想而知,但是《沙家浜》又几人不晓几人不知。随遇而安中,汪老正是融入了“不在乎”精神。身处逆境时,安下心来,必定会更有一番作为。
闲来无事时,读一点汪老的书吧!知事,明理,会活,读汪老的书,我说,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