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到了广东, 没有太多人了解远在江苏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南京晓庄学院前身),但只要有机会,陆晓霖一定会骄傲地告诉同事:“我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就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那所学校!”90 级普师班、93 级大专文科班的晓庄校友陆晓霖现担任广东省珠海市香山学校的副校长,2018 年 9 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 于她而言,五年的师范生活,恰印证了“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的喟叹。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刚进晓庄师范, 第一周就迎来了劳动周。 陆晓霖清晰地记得:“那天,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我,挖开了一块泥土,种下了一个萝卜种子, 这些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从来不知道,学习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 大约一两个月后, 再去地里挖萝卜,真的挖到了一个小萝卜。 班主任老师还给我照了一张照片,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身心皆投入后收获的巨大喜悦。 ”
按照晓庄师范的传统教育, 每学期有一次“值周”课。 一周的时间,学生们被分配到学校的各个工作岗位, 有的去食堂协助后勤;有的去宿舍参与卫生和检查;有的去校长室担任校长助理; 还有的去陶馆承担陶行知先生的资料整理、 宣传任务……那是陆晓霖和同学们最期待的日子。 “这个星期, 我们会很骄傲地以学校管理者身份走到每一个角落;我们会给全校同学评分;我们可以监督同学不许倒饭……”回想起来,陆晓霖至今无限感慨,“学校即社会, 面对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 晓庄师范的老师们是多么智慧,多么用心!”
良师益友,探寻教育真谛的引路人
在陆晓霖的心目中,晓庄师范的老师很多都是“咖”位级的:教文选的王文岭老师,戴着金丝边眼镜,斯斯文文地引着同学们走进诗词歌赋;教学理论领军人物叶树明校长,在师范时期就把语文教学改革的种子撒在每位 1990 年代师范生的心头;江苏省特级教师谢方泽老师,研究鲁迅的专家。 “听他的课,只觉得时间太短,课程太少,厚厚的笔记本,是我对他永远的尊敬,谢老师给予我们精神和文学上的启迪,更是我日后成为合格的语文老师的永远追求……”
“晓庄师范的老师, 不仅在教学水平上给予我成为优秀教师的知识力量,在我最彷徨最迷茫的青春关口,更是给予我走向成长的精神支柱。 十五岁进入校园,二十岁走出校门, 在我人生最迷茫的五年间,班主任李伟老师、王文岭老师、程培元老师,还有邱颂平老师……他们的温和与细致,总能让我找到力量和方向。”陆晓霖印象中, 班主任李伟老师当时刚毕业,长得很帅,深谙教育心理学,彼时尚未成家的他偶尔很严厉,但更多时候注入的是类似兄长般的关爱。“有一次,我去同学家过周末,却因为贪恋美食,错过了最后一班回校的汽车, 本打算隐瞒或者躲避的我,却在李老师宽容理解的笑意中主动承认了错误,这件事给我的感触极大。后来,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 我都会告诫自己: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可以说,李老师是我获评广东省优秀辅导员的引路导师。”
教书育人,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看到学生日益优秀
作为老师, 看着孩子们取得奖项,获得荣耀,肯定很开心。 但是,陆晓霖觉得,取得荣耀的孩子毕竟有自己的天赋。这种孩子,老师对他而言,可能只是锦上添花。如何让普通的孩子茁壮成长?即便不那么耀眼,即便不能带来多少荣耀,但让孩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才是老师该体现的价值。 为此,陆晓霖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经验,说道:“公开课奠基———专业的锤炼先从一节节公开课开始,因为这里能听到意见。 比赛课添砖——任何一节比赛课,参赛老师是主体,别人的话都是建议。 记住虚心求教后综合采用能够接收的并运用的建议, 才是有用的建议。 深度学习加瓦——《战争与和平》里说‘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当真的没有人对你说的时候,要学着自己对自己说‘不’,而说‘不’的底气则来自不断地学习。 最后,课题研究打磨——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打造课堂。 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个课题,边读理论书籍边着手实践。 教研是教师规划自己,塑造自己,成为名师的必经研修之路。 ”
在专业成长中,陆晓霖养成了每天在博客里记录下学生点滴和授课心得的习惯。 日子久了,经验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不少。一条属于她的专业路径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悄然而成。 2009 年,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见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语教师极高的专业素养。“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在她心中有了更高的定义;那次比赛,陆晓霖取得了总分第四名的较好成绩, 她告诫自己:提升素养,追求卓越应该是一名优秀教师一生努力的方向。
2018 年 9 月, 她被评为广东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珍惜眼下,莫问收获,但求耕耘,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努力前行的奖励。 不经意间的付出,未来的某个角落或许就有惊喜在等你! ”
供稿 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