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图书馆的落地窗前,最后一次凝视生活了4年的校园。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地面投下跳动的光斑,像极了刚入学时,散落在我崭新笔记本上的、对未来懵懂又雀跃的期待。毕业季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味道——丁香花的甜香混着离别的微涩,行李箱滚轮摩擦地面的声响,交织着快门按下的清脆。而此刻,我的心里,更像在整理一本写了4年、却远未定稿的书。
这本书的开篇,是笨拙的序言。记得第一次走进文科楼的阶梯教室,老师在台上引经据典,我在台下手忙脚乱地记着笔记,字迹歪斜,思绪更是跟不上那些宏大概念疾驰的速度。那时的我,像捧着一本厚重却未解其意的典籍,只觉敬畏,尚不知如何开启真正的阅读。汉语言文学,这门看似熟悉却深邃无比的学科,用它绵延千年的脉络,温柔又坚定地重塑了我看待世界的目光。那些方块字不单是冰冷的符号,也映照着我们此刻的追寻。
书的中段,是色彩斑斓、笔迹各异的章节。记忆里最鲜活的,并非某次考试的惊险过关,而是某个寻常午后,与好友在湖畔石凳上漫无边际的闲谈;为一切感伤落泪,默默度过的辗转反侧的黑夜;徜徉于文学的理想国度,人生百态和无数崇高、强烈的感情,在我的颅内激起的阵阵高潮……这些片段,如同夹在书页间的花瓣、草叶,甚至是一张潦草的便签、一枚褪色的车票,它们不是正文,却让整本书充满了呼吸的温度和独特的肌理。翻到书的尾声,墨迹未干,页边空白处还留着许多待填的问号,让毕业的句点,更像一个有力的破折号。
离校的行囊,比来时沉重得多。塞进去的不只是衣物书籍,更有4年沉淀下来的无形之物:被经典浸润过的审美眼光,在琐碎事务中磨砺出的执行力,在一次次尝试与挫败中生长出的韧性,以及在志愿服务中扎根心底的责任感。最珍贵的“馆藏”,莫过于那些在深夜长谈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在团队协作中建立起的信任纽带,以及在师长眼中看到的期许与鞭策。这些,是无法装进行李箱,却足以支撑我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精神行囊。
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不会说“青春散场”。因为我知道,这4年,大学早已不仅仅是我生活过的物理空间,它已内化为我思考的维度、行事的底色、灵魂深处的回响。我带走了一本厚厚的“未定稿”——它记录着来路,更预留了无数空白页,等待我用未来的脚步去书写。书的名字尚未确定,但它的主题永远鲜明:在变动的世界中,做一个文化的理解者、传承者,更努力成为一个富有创意的转译者与连接者。
再见了,我的大学。
还在校园的朋友,愿你的书页日日丰盈,字里行间充盈平和的喜悦、纯粹的探求,纵使看似“无所事事”的留白,亦不虚度,自成风景。我把自己编撰成册,带走属于我的“孤本”,昂首阔步,走向那本更厚重、更辽阔的人生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