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毕业随想

有双翅膀,助我逆风飞翔

作者:·苏浩然    
2025-05-30     浏览(45)     (0)

作者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北大成长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成功转入临床医学,经历焦虑抑郁低谷后重新出发,全力备考内外妇儿考试并获得出国交流机会,最终获得继续深造机会。作者将继续医学之路,未来将保留少年时的真诚与炽热。

2019年,我通过国家专项计划,从一座小县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时光流转,我从初来乍到的青涩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保研至运动医学方向的准研究生。这是一段注定要铭刻于心的旅程,它充满了转折、低谷与奋起,也见证了一个普通青年在北大这片热土上的蜕变与绽放。

初入北医,我还带着高中时代的拘谨与怯懦。记得在开学前夕参加迎新晚会时,我看着台上同辈们侃侃而谈、光彩照人,而我只敢蜷缩在角落,生怕被注意到。幸运的是,辅导员和学长学姐们的亲切鼓励让我逐渐鼓起勇气,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我参加了团支书竞选,并投入大量精力于学生工作,从编发微信文章到组织日常活动,样样不落。虽缺乏经验,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建立了信心,也因此获得了“北大十佳团支书”的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我对临床医学的热爱愈发浓烈,每一次走进医院、旁听临床讲座,都会感到内心的激动和坚定。是几位授课老师的认真与严谨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自身的专业精神影响着我。记得一位学长在图书馆深夜自习的背影,也曾让我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于是,我咬紧牙关全力以赴,调整学习计划,攻克基础课程中的每一个难关,逐步将成绩稳定在前列。最终,我以原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转入临床医学,并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份成果不仅仅是努力的回报,更是身边良师益友共同托举的结果。

那段时期,目标的达成、学业与学生工作的齐头并进,甚至还有机会去修读心理学双学位,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努力被看见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转入临床专业之后,因为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加上学业压力暂时减轻,我迎来了相对自由的一年。本想借此机会全方位发展自我,继续修读心理学双学位、投入学工、尝试参与科研,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加之精力被分散,我逐渐陷入效率低下与自我怀疑的困境之中。这一年,我变得懒散,计划常常搁浅,面对优秀的同侪和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产生出强烈的不安与挫败感。头痛、失眠、注意力涣散等症状频繁出现,最终在一个凌晨被剧烈头痛惊醒后,我决定前往六院求助。

医生在问诊和检查后诊断我患有中度抑郁和焦虑障碍。他语气平静地说:“这在学生中很常见,不代表你心理抗压能力差,可能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应的节奏。”我下意识地反驳:“可是我平时心态挺好的呀。”医生意味深长地回答:“这不代表你没有在承受压力。”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许多。原来,我的挣扎并非源自无能,而是阶段性的迷失。我为那一年的低谷找到了出口,也把这次就诊当作重新出发的起点。

我不想再如此沉沦。于是,我开始一点点调整作息、重建目标,也逐渐学会了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我曾以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专注于人生的“高度”;而后来才明白,真正的挑战,是在有限时间里坚持和选择。

在北医,优秀是一种常态,焦虑也如影随形。我逐渐明白:“平凡”并不是羞耻的代名词,它意味着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而我,正是要在这样的节奏中重新出发,也更加坚信,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大四下学期,重新振作后的我全力备考临床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内外妇儿考试。从寒假起就开始系统复习的我在考试前夕,意外得知可以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海外交流项目,即临时准备了一场全英文面试,结果超常发挥,幸运地被录取了。随后的保研阶段,在老师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冲刺绩点与面试准备中,逐步重建起信心与竞争力。最终,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方向继续深造的机会。

外科实习期间,我主动参与手术,积极提问请教。在新加坡的交流经历中,这些外科经验又成为我主动请缨“上台操作”的底气。种种经历彼此串联,正向反馈不断叠加,仿佛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明朗的人生阶段。

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我突然想为自己的爱好拼一把,便报名了“北医十佳歌手”比赛,并幸运进入决赛。在选歌时,我偶然听到了《你曾是少年》这首歌,其中那句“感觉有双翅膀,能飞越高山和海洋”深深触动了我。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曾羞怯退缩的自己,也感受到这几年间自己悄然完成的成长与蜕变。

我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信念。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会层出不穷,但经过内心成长后,已经不会再把它们当成问题,只不过是人生前进路上,不同曲调的伴奏曲。”这些年里,我的每一场考试、每一次失意、每一个选择、每一场演出、每一份执着,都是成长的注脚。

我也始终记得,是北医给予了我一个学习与生活兼容并包、鼓励探索的平台,让我有机会不断尝试、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里,我遇见了许多值得感恩的老师与同伴,他们在我迷惘时给予耐心指导,在我低谷时默默支持。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成长不只是成绩与光环,更是一次次跌倒后的反思与再起,是在包容与激励中逐渐坚定的自我塑造。

未来,我将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继续我的医学之路,也希望继续保留那一份少年的真诚与炽热。

关关难过关关过,未来亦如此。

(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临床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