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南大学 - 《江南大学报》

江南大学“四个融入”赋能食品数智人才培养

2025-05-10     浏览(49)     (0)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积极响应数字化时代对食品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通过融入启蒙、课程、载体和平台建设,培养具有食品+AI交叉学科思维的食品数智人才。学院通过数字化赋能课程、实验室和基地,提升教育教学数智治理水平,为我国食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积极响应数字化时代对食品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将数字化驱动融入学生数智素养、数智课程、数智载体、数智平台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食品 +AI交叉学科思维的食品数智人才。

融入启蒙:培育数智+食品交叉学科素养

数智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数字智能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素质与意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着眼于人工智能(AI)引发的新一轮颠覆性产业变革需求,高度重视学生数智+食品学科交叉素养的培育。学院依托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全球领先的创新平台,紧密围绕未来食品产业升级需求,助力学生掌握并运用 AI技术与工具解决食品产业应用问题。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开设新生研讨课、举办食品X学科交叉系列讲座,组织学生联合参与数学建模大赛、IGEM国际遗传生物比赛等国际竞赛。通过这些举措,学院有效整合了交叉学科资源,共建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科研与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学生们得以运用AI技术协同解决食品原料识别与分析、食品智能制造、精准营养供给、风味评价、安全溯源等一系列复杂难题,为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食品科学家与创新引领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入课程:构建数智食品课程教学矩阵

数智课程是数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紧跟食品产业升级趋势,在智能助学、智能助教、智能助管、智能助评等多个环节积极开展应用探索。

学院新设食品 AI卓越创新班,并实施“数智 +”课程体系。为加强食品学科与数学、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通,学院精心设置了“数据基础”“数据智算”“数据创新”三大模块,共8门课程,构建了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体,人工智能为辅助,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课程体系。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院与超星深入合作,借助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技术,联合开发构建了2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多模态立体化的知识图谱平台。这一平台打破了课程边界,以数字化方式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食品学科知识链体系。

在AI嵌入式教育教学领域,学院与公司联合开发了食品 AI助教和 AI评阅工具。这些工具拥有先进的语义识别与深度学习技术,并配备了食品学科知识库,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学习支持,以及通过高精度识别与智能比对技术直接进行评分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融入载体:打造数智食品人才培养底座

课程、实验室、实践基地的数字化赋能是培养数智人才的重要支撑。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在数字化载体建设方面成果丰硕。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学院开设了《食为天安为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导论》《走进生物脂类物质》《食品工艺学》《食品化学》等5门国家精品慕课资源。同时,还出版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课程思政案例指南》《食品风味化学(第二版)》《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卫生学》《食品生物化学(第二版)》《食品化学》等 7部数字新形态教材。此外,学院还打造了包含《食品之光》系列微视频、微党团课等在内的“食品学科思政”育人资源库。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院建成了拥有LED虚拟现实空间、3D虚拟互动设备的180平方米食品学科虚拟仿真实验室,并配套开发了93套实验项目。这些资源支持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工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油脂工艺学、植物蛋白加工等8个实验课程,以及粮食仓储工程、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蛋与蛋制品、粮油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豆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碳酸饮料加工、调味品、葡萄酒加工、啤酒加工、白酒酿造等13种食品产业实践项目。

在实践基地建设上,学院联合伊利、安井食品、雨润食品等行业企业,建立了以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5家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学实践基地为代表的近百家食品数智化生产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以上项目的深入实施,食品学院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全过程的虚拟教育教学资源载体数字化升级,为食品数智人才培养筑牢了坚实底座。

融入平台:提升教育教学数智治理水平

构建一体化的数智人才培养平台是培养数智人才的重要保障。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依托智能教务平台、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党建管理平台、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竞赛资源平台“五大平台”,以及评奖评优数据库、学科竞赛资源库、校友信息数据库“三大数据库”,实现了教育教学全周期数字化管理。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从粗犷化、主观化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同时,学院通过构建“食品小微”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创设了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该平台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推动了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实现了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的目标。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通过“四个融入”策略,在食品数智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食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食品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