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徐中玉先生(1915-2019)是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论的自主性探索与人文教育的革新。
5月2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发起,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承办,《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纪念徐中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普陀校区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齐聚丽娃河畔,以追思徐中玉先生为契机,探寻中国文论打通古今中西、回应时代精神的自主发展之路。
开幕式由华东师大中文系系主任罗岗教授主持。罗岗以“新文化所化之人”为脉络,回溯徐先生与时代共振的一生:1915年诞辰之年恰逢《新青年》创刊,青年时期于《益世报》力荐“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锐气,1980年代主持“中国文学史师训班”汇聚郭绍虞、王元化等学术大家的格局,彰显其“以学术立命、以文化报国”的学者风范。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滋养数代学子,百岁之际捐资百万设立“中玉教育基金”的义举,更将“教育立人”的信念刻入时代丰碑。罗岗认为,徐先生既是精研学问的“学术中人”,更是拓荒学科、倾尽毕生的“事业中人”,他以卓越的学术视野与教育情怀,为中国文论体系建构与人文教育发展奠定基石,其精神将持续引领华东师大中文学人在传承与创新中赓续文脉、勇攀高峰。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在致辞中深情缅怀徐中玉先生,高度评价了徐先生“学问与人格并重”的崇高风范。他表示,虽未亲聆徐先生的教诲,但通过徐先生学生们的言传身教,他感受到一种来自“老先生目光”的治学敬畏,仿佛徐先生的目光始终在背后注视着自己。王为松指出,上海市社联将以社科评奖和大师评选为契机,重点树立钱谷融、施蛰存等大师典范,并且希望徐中玉先生也进入社科大师的行列,让师大大师形象从上海辐射全国,为中国文论自主体系注入历史厚度与人格力量。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马文运高度凝练徐中玉“扎根中国、贯通古今”的学术精神,指出其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奠基文论自主性,以《大学语文》重塑人文教育,毕生践行“用中国尺子量中国文学”的信念。面对全球性挑战,马文运呼吁学界激活“意境”“风骨”等传统范畴,立足本土创作实践构建批评话语,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平等对话,走出中国文论自主之路。
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深情回忆了徐中玉先生在特殊时期对学生的关爱与支持,赞誉徐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坚定决心推动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改革与发展,称其如金庸笔下方正大师,“破旧不逾矩,立新有根基”。雷启立指出,徐先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精神传承,铸就了华东师大中文系“不喧哗自有声”的方正气象,其精神已融入全校各个院系的学术基因。雷启立呼吁学界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传承文脉,让人文教育在变革中坚守其核心价值。
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南帆作为徐中玉先生弟子代表,以“书生襟怀与英雄肝胆”概括恩师精神特质——既有埋首千卷读书笔记的“书生气”,亦有特殊年代守护学统的“硬朗风骨”。他指出,徐先生在40年前主持编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时,已为文论自主体系埋下火种,而今面对全球化冲击,须以“创造性转化”激活“意境”“风骨”等传统范畴,直面三重挑战:既要让中国文论有效阐释本土古今文本,又需以非西方逻辑解构西方经典,更要在文明对话中超越“求同存异”的惯性,以“中国智慧”重构理论博弈规则。
研讨会围绕“典范与风骨”“人格与学问”“常识与知识”三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了徐中玉先生的学术风骨与典范形象,人格魅力与学问精神,及其在常识普及与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华东师大中文系党委书记徐默凡教授指出,徐中玉先生不仅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成就斐然,更开创了“立人”的新境界,“徐先生用毕生的心血浇灌了万千的桃李,他当年播撒的每一颗种子,今天都已经生根发芽成长为学界的栋梁之材”。徐默凡提到,徐中玉先生在执掌华东师大中文系期间,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广纳英才,铸就了师大中文系的独特风骨。他进一步表示,中文系将继承并发扬徐中玉先生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华东师大中文系谭帆教授以“学术生命力”为关键词,串联起对徐中玉先生的深切追思与对学科的未来期许。他特别提及徐先生95岁获上海文艺终身成就奖的场景——与钱谷融先生同台领奖时,依然腰板笔挺、思维敏捷,称此为“长寿的隐喻”:学术生命的高度不仅在于成果丰硕,更在于以坚韧身心承载思想火种。谭帆号召学界同仁向徐先生学习,传承并弘扬徐先生所代表的学术精神,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不断前行。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