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党建引领筑牢煤炭安全屏障科技攻坚谱写能源强国华章

——记安全工程学院通风防灭火与地下空间安全研究所第一党支部

作者:党委组织部  新闻中心    
2025-04-30     浏览(42)     (0)

安全工程学院通风防灭火与地下空间安全研究所第一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聚焦科研育人服务,推动“党建+科研”双轮驱动,探索教育帮扶与安全赋能乡村振兴路径,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贡献矿大智慧与力量。

风防灭火与地下空间安全研究所第一党支部.jpg

安全工程学院通风防灭火与地下空间安全研究所第一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现有教师党员5名、研究生党员26名。党支部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安全科学与工程A+学科优势,聚焦“矿业安全科学”重大需求,长期扎根煤矿现场,攻克矿井通风、瓦斯、火灾、粉尘等灾害防治技术难题,形成“党建+科研+育人+服务”四维融合模式,为助推学校“双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服务我国煤炭安全治理现代化贡献了矿大力量。

党建引领汇聚合力,构建“产学研用”科研育人平台

作为首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立足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党建+学科”融合,积极开展与驻地政府、龙头企业及安全工程领域科研院所党建联建,形成党建引领科研,科研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机制。

支部组建教育科研联盟。牵头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育教学联盟,联合安徽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打造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联动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战略伙伴共建安全与应急产业联盟,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平台。打造政企校联动平台。

紧扣江苏省打造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高地和徐州市建设安全科技名城战略目标,支部与徐州高新区共建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矿山安全装备、城市火灾防控领域形成突破,智能通风系统、火灾监测预警与高效防治等关键技术实现市场化应用。建立校企协同攻关机制。

组建党员先锋队驻点徐矿集团、西山煤电等龙头企业生产一线,以实地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度嵌入校企协同攻关链条,形成“需求-研发-应用”闭环机制,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支部以党建引领汇聚多方力量构建“产学研用”科研育人平台,有效实现了教学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近年来,党支部教师党员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6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党支部书记戚绪尧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支部学生党员获一等以上奖学金30余人次,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发表论文40余篇。

双轮驱动突破瓶颈,打造煤炭安全 治理“矿大样板”

支部秉承“党建融入科研创新,科研促进党建创新,党建科研一体化”理念,通过组建党员科研团队,发挥“头雁效应”,打造“党研一体”的党建品牌,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矿山现场、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聚焦安全与应急领域世界科技前沿,支部开展矿山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生态安全与城市安全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攻关,着力破解深部开采自燃防控、耦合灾害预警等核心理论与技术瓶颈。

支部聚焦深地灾害防控,深入国家能源神东矿区、中煤平朔矿区、新疆天山能源矿区及贵州矿区等典型矿区开展灾害治理;创新研发老窑火区综合治理技术,成功扑灭中煤平朔矿区2万余平方米火区;攻克国家能源神东矿区浅埋藏煤层漏风自燃与有毒有害气体防控难题。

支部聚焦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立足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大、结构复杂等特点,率先开展浅层地下空间安全技术攻关,在城市应急管理、新能源安全等领域构建了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体系,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强力支撑,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筑牢技术屏障。

支部以“党建+科研”双轮驱动突破技术瓶颈,带领师生党员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研发成果,在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晋能控股集团等企业的70余个矿井进行了推广应用,并在西北西南多个矿区建成科技赋能示范实践基地,构建智能通风与耦合灾害超前防控技术体系,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亿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化技术体系,为全国矿区灾害治理树立标杆,为服务保障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社会振兴乡村,探索“教育帮扶+安全赋能”双路径

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平台,突出研究所科研教学优势,面向地方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探索“教育帮扶+安全赋能”双路径,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支部探索教育帮扶乡村振兴路径,结对帮扶淮海地区乡村中小学校,在徐州市、苏北地区、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的安徽灵璧县、托管帮扶的安徽金寨县等中小学校开展教学研讨、安全科普讲座5场。累计组织开展优秀硕博研究生50余人次参加义务支教活动,面向支教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学科辅导与创新思维训练,提升当地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与实践能力。

支部探索安全赋能乡村振兴路径,2024年与安徽省灵璧县签约大学生实践基地,在实践教育、应急、消防、校园安全等领域建立长期帮扶机制。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义务支教等活动将前沿知识转化为中小学生爱听、爱学的科普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学习热情。党支部彰显学科优势特色,充分发挥高校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教育帮扶将更多资源注入乡村基础教育,通过安全赋能提升乡村师生综合素质,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了矿大智慧与力量。

下一步,党支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与安全科学与工程A+学科优势为战略支点,紧抓教育部、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的政策契机,深化“党建+学科”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扎根基层一线的深度调研与创新实践,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协同机制,聚焦“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实践育人、服务社会”四维融通,推动形成“需求导向-平台支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发展格局,持续强化跨单位、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能力聚合,加速实现组织建设与学科发展同频共振、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双向赋能、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学科动能。

(党委组织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