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报》

姚宇: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住企”博士的跨界征途

作者:沪江通讯社 邱子凡 新闻中心 董真    
2025-04-10     浏览(48)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姚宇博士生在“住企培养”项目中的经历。他参与了血糖检测项目,并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工作,还参加了创业大赛并获得二等奖。他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对职业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意识到所学成果对病患健康的重要意义。他获得了卓越奖学金,将投入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中去。


姚宇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

  姚宇在企业生产一线

姚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在智能材料与柔性传感器团队的实验室里,姚宇身着实验服,手中的仪器正精准地对血糖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性能检测,神情专注,仿佛世界只剩下他和眼前的实验。作为上理工与鱼跃集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今年读博二的姚宇已参与“住企培养”一年多。每周他在三个不同的空间学习:在学校攻关核心材料,在医院采集临床数据,在企业实验室和车间测试产品稳定性。

逐梦新途:选拔中开启机遇

一年前,刚开启博士阶段学习的姚宇,听闻学校针对研究生开展“住企培养”项目,便主动报名。一路过关斩将后,他被导师及企业选拔出来,开始踏入这个全新的培养项目。

企业与学校为他精心配备了双导师:企业导师张亚男有着多年行业经验,见面后就带着姚宇深入生产一线,从实际产业需求出发,帮他明确在血糖检测项目中的努力方向:“咱们要做的就是让检测结果更精准、更稳定,满足临床和市场的需求。”而校内导师朱志刚教授则在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上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姚宇思维活跃,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他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学习能力十分突出,很快就融入了企业的项目团队,成为我们校企合作的有力联结。”朱志刚评价道。

破局攻坚:磨砺中积累沉淀

在血糖检测项目里,姚宇主要负责敏感材料的性能检测。在校内,他和团队同学一起熟练地调试仪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各种敏感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收集完数据后,他又一头扎进数据分析中,对于每一个数据点,他都反复核对。

然而,说易行难。实验室环境与工厂生产线大相径庭,测试方法和仪器也不尽相同,这使得收集到的数据不一定能派上用场。企业采用大计量检测结果分析,而实验室惯用微小样本检测,如何平衡两者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姚宇没有退缩,他常常为了筛选出可用的数据,在实验室熬到深夜。他查阅大量资料,向企业师傅和校内导师请教,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在日复一日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姚宇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从最初面对复杂仪器的生疏到如今能熟练运用多种检测设备,精准采集数据,他的实验操作愈发得心应手,数据分析也愈发熟练。

荣耀加冕:职场赛道绽放光芒

为了兼顾好学校与企业的要求,姚宇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把重心放在实验室,有时一天有14个小时泡在实验室。“我会以两个星期为一个规划周期,十天做一个模块的实验,把控实验的节奏。此外,课题组汇报的频率是两周或四周一次,有规律地完成计划,休息的时间也就腾出来了。”由此,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姚宇还报名参加了“卓越杯”创业大赛,他深知这是一次展示团队成果的绝佳机会,也是对自己所学成果的检验。于是,他和团队成员迅速行动起来,以血糖检测项目成果为基础,以产业化为方向,全身心投入备赛。

为进一步优化血糖检测模型,在朱志刚教授带领下,姚宇和团队成员多次前往中山医院与医生和患者沟通,收集大量临床数据。回到实验室,大家又开启了“头脑风暴”,对每一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讨论提升传感器性能的方案。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团队成员围坐在会议桌前,就技术细节激烈讨论,反复优化项目方案。最终,他和团队获得比赛二等奖。

相较于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这段宝贵的经历促使姚宇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展开深入思考。“在参与‘住企培养’项目之前,我专注于柔性气体传感器的理论研究,对其应用场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学术论文和实验室设想中,总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但当我投身到血糖检测项目中,我才发现柔性传感器与生物医药竟能如此深度融合。通过对传感器进行技术改进,优化其性能,我们能够研发出更精准、更便捷的血糖检测设备,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监测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我所做的事情不仅是有益的学术研究,更能实实在在帮助到病患,为人们的健康作出积极贡献。”姚宇感叹道。

近期,姚宇又获得了卓越工程师学院颁发的“卓越奖学金”,他将把这笔奖学金投入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中去。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彭斌表示:“我们卓越工程师学院特设立卓越奖学金,构建了一套以住企时长与成果绩效为核心指标的量化评审机制,就是为了激励更多像姚宇一样的学生积极走出校园,有机会在真项目、真课题中开展实践,切实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锤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本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