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打造文科特色 创建品牌教育

———经济管理学院文科建设发展工作纪实

作者:张誉夫  □学生记者    
2011-05-15    

经济管理学院在燕山大学文科类学科发展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前进,学院在不断积累中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燕山大学文科特色教学单位。学院明确了“专业性、研究型”的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学校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已形成一支高水平、多学科人才并存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1979年,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决定筹建管理工程专业,同年成立管理工程教研室,1984年正式成立管理工程系,即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从1984年管理工程系成立,到1998年经济管理学院正式建院,再到如今全校的文科标兵,经济管理学院在燕山大学文科类学科发展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前进,学院在不断积累中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已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和特色,成为燕山大学文科特色教学单位。学院先后被评为“十五”期间“学科建设先进单位”、“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学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学院明确了“逐步递进、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文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规范管理和研究特色为抓手,把握各种机遇,创新发展思维,出现了文科发展的面上繁荣和点上突破的新气象。学院明确了“专业性、研究型”的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学校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三十年拼搏奋进的历程中,学院坚持科学布局,合理筹划,紧紧跟随学校发展步伐,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拓之路。转变思想认识 调整发展思路学院建设发展之初,诸多突出问题摆在了学院领导班子面前:教师以教学工作为主,科研意识较差、科研基础薄弱、研究方向不明确;学科点拥有量少、布局不合理;对外合作交流少,高级别的项目几乎为零、学院影响力小等。但他们没有轻言放弃,没有向困难屈服。学院党政领导统一思想,认清形势,着眼未来,科学谋划,通过积极查找、探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院教职员工中统一认识,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学院发展现状与时代要求的不协调,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明确了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自身定位,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及现实需求,调整了发展思路。学院在原有“以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相互促进”转变,并发展到今天的“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的总体方针。一次次深入实际、发人深省的会议动员,使大家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用性,彻底转变了教职员工的发展理念。强化制度建设 明确奖惩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为了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教学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及相关的配套激励措施:《促进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方案》、《经济管理学院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经济管理学院关于科研奖惩的规定》、《经济管理学院关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教学科研工作奖励的规定》等。这些具体措施对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0年学院再传捷报:年度共获奖22项,其中省级奖励7项、市级15项,包括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秦皇岛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3项、秦皇岛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4项、秦皇岛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5项、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秦皇岛市民生调研课题三等奖1项。埋头艰苦创业 提高科研水平面对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学院领导带头埋头苦干,踏实创业,积极动员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从基础做起,从薄弱抓起,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
  通过追踪学科前沿,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凝练研究方向,按方向组建了科研团队。目前,学院已逐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管理、应急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先进制造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旅游开发与管理、金融工程、区域经济、随机运筹学、排队论及其应用等稳定的学科方向。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经过老、中、青几代教职员工几十年的共同辛勤努力,学院的论文发表数从原来的每年几篇核心期刊论文发展到目前的年均100余篇CSSCI以上的论文,论文被EI、SCI检索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管理学院现如今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横向科研项目68项;截止到2010年,共撰写论文900余篇,编写教材45部,出版专著12部。2010年,学院科研立项共计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26项、市厅级3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4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7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1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项、河北省审计厅重点科研课题2项、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1项、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14项、秦皇岛市社科联应用性课题14项。扎实学科建设 稳步教学改革学科点的申报与建设都需要扎实和雄厚的科研基础作为支撑,改善科研基础后,在学科建设方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准备材料申报学科点。有了科研论文、著作、项目等基础条件后,每次申报学科时,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院都提前安排,充分准备。从申报书的撰写、人员的组成、科研成果的选择,学院都反复地讨论,使每个方向都有了坚强的支撑。学院尤其密切关注校内交叉学科的形成,注重学校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交叉融合,充分地利用学科融合,在融合中体现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对学科点的申报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良方是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请知名专家来校、来院讲学,介绍学科前沿和学科点申报经验,并聘请为客座教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供教师、同学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和校外专家学者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外界对经管学院的认可度。
  目前,学院拥有7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17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1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1个二级博士授权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6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并于2010年与秦皇岛港务集团公司合作成功开办了 “河北省现代港口煤炭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师资队伍 改善学缘结构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近年来,学院教职工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远远超过建院初期所发论文数,科研实力显著提高。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2008年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实现了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多年来,学院一直重视教学工作,本科教学运行状况排名已进入学校前5名之列。2007年以来,学院先后有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3名教师被评为“燕山大学教学名师”。学院还成功申报了1项河北省本科教学创新高地项目,2项校教学创新高地,同时申报成功省、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各1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学院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水平,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造,通过攻读博士学位、进修、做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共有二十几位教师读博或已学成归来。此外,还有多名教师在国外或国内名牌大学进修或作访问学者。另一方面,学院严把人才引入关。学院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和专业布局的特点,分批次地逐步引进了近十位重点高校的博士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他们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新局面的形成。
  经过三十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经济管理学院现已形成了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组建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由建院初的20余人发展成现在高水平、多学科人才并存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团结向上的教学氛围。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20多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28人,副教授33人。学院教师8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0%以上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随着国家对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视,学院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学院获得MBA学位授予权,从2004年正式招生到如今,MBA教育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其间有部分优秀学员获得“MBA新锐”称号。目前,MBA教育本着“提高质量,规范培养”的精神,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正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2009年,MBA教育中心顺利通过了教学评估,标志着学院MBA教育又一个崭新的开始。
  经济管理学院是发展中的学院,在稳步前进中寻求新的突破,在发展建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彰显优势,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学院整体实力的提升。经济管理学院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以拼搏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努力上水平、出成果,逐渐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团队,大踏步地前进在建设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经济管理学院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