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他是同学们眼中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博才学子,是荣获国家奖学金的优秀学生;在院学生会中,他是独当一面,能力卓越的主席团成员;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他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描绘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他始终保持着不服输、不认输的态度,凭着自己的拼劲和闯劲,探索一个又一个领域,做自己的引路人,在大学这个平台里不断自我成长。他就是政法学院2021级行政管理本(1)班的张文海。
挑战自我,于新环境下破局
2021年9月,当张文海第一次迈进井冈山大学校门时,迎接他的除了对新生活的期待,还有学习模式骤变带来的巨大挑战。大学课堂上,老师授课内容密集、节奏飞快,知识点如潮水般涌来,课后社团活动与学生工作又挤占大量时间,让他时常陷入知识难以消化的焦虑。面对困境,他没有选择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出击,向同专业优秀的学长学姐取经,同时不断复盘反思,逐步摸索出专属学习法———课前预习摸清脉络,课上抢坐前排,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将疑惑逐一攻克。
这段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但张文海始终保持着不服输的劲头。“有了第一次尝试,就会有第二次突破,慢慢地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正是凭借这股韧劲,他连续三年稳居学院平均学分绩专业榜首,实现了从懵懂新生到学霸的蜕变。
这段经历不仅重塑了张文海的学习方式,更点燃了他挑战自我的热情。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他大胆走出舒适圈,踊跃参加各类竞赛。党团知识竞赛一等奖、“青听青讲”微团课大赛二等奖、大学生创新项目国家级立项……一项项荣誉见证着他的成长。谈及感悟,他坦言:“学习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唯有敢于突破,才能不断成长。”从初入校园的迷茫,到如今在学业与竞赛中熠熠生辉,张文海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逐梦前行的奋斗姿态。
以团队托举,在担责中成长
在学生会工作中,张文海也是一点一滴地训练而成长起来,在团队中他学到了很多,也是在漫长的为学生服务中,他慢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说:“在成长的这趟旅途中,很开心能在学生会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像闯关一样闯过一道道关卡,收获了很多。”他是自己的引路人,在团队的托举下,慢慢摸索适合的工作方法,担起肩上的责任。在疫情期间,开展学生工作比较困难,同时材料的整理和表格的审查对于整个学生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他和部门的其他小伙伴就一起聚在一个教室里,一个一个地去审查表格,整理那些材料。“虽然很累,但我们一起互相鼓励,完成一项工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就好像我们真的承担起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张文海回忆道。在与团队的配合中,他适当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后面开展学生工作也就越来越顺利。
在大三时期,他的身份有了转变,接手了学生会执行主席这份工作。刚开始时,他许多工作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间紧,任务也重,同时对各部门工作内容还不熟悉,这些事情堆在一起的时候带给他极大的焦虑。所以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他想过退缩,也想过放弃。但是在一起工作的学长、学姐鼓励他,慢慢教他如何去适应这种工作状态,怎么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是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下,他学会将内心的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成长。
张文海明白,责任不仅仅意味着承担工作,更意味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面对挑战。这份责任感,让他在学生工作中不断成长,也逐渐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这份经历对他之后的道路也带来很大的收获。
躬身力行,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2021年起,张文海带着探索的热情走出校园,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三次深入村委会,他开展反诈宣传、房屋调查,化身文化科技的传递者,在城乡交流中触摸基层脉搏,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50多小时。
在2023年他带领政法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服务团前往吉水县江口村调研。酷暑烈日和简陋的住宿条件没能动摇他的决心。每天清晨五点,他带领团队跟随农民踏入稻田,在弯腰插秧的劳作中,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意。面对农忙时节村民无暇配合的难题,他放弃常规工作模式,选择挨家挨户走访,在帮村民干农活的间隙拉家常、做调研。田间地头的汗水,屋檐下的促膝长谈,不仅推动了实践工作的开展,更让他与村民建立起深厚情谊。
这段实践经历,不仅让张文海褪去了学生的青涩,更培养出他直面困难的韧性与扎根基层的担当。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他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了乡土中国,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的蜕变。
时光荏苒,四年大学生涯转瞬即逝。张文海初入校园时的青涩与迷茫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他身上所展现出的从容与自信。面对未来的漫长道路,他强调学弟学妹们“早做准备”的重要性和明确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并需要为此付出哪些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断靠近,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早做准备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