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何以为歌?以坚韧,以热血

———读《青春之歌》有感

作者:张奇琪    
2025-06-06     浏览(118)     (69)

本文强调了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的重要性,赞扬了青年坚韧与热血的品质,强调了青年人应保持坚韧和热血,不断锤炼自身,将微小之我融入祖国建设的浩瀚江河。

青春应与家国同频,坚韧当与热血共振。读过《青春之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动荡时局下,以林道静为代表的无数青年知识分子,在不断的探索与革命实践中实现了心灵的觉醒,唱响了《青春之歌》的主旋律。百年已过,纯真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仍在青年人胸中激荡回响,经久不衰。

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地主家庭,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束缚下,她的成长注定充满选择与挑战。前期的林道静感到极度迷茫痛苦:“我不愿意我的一生就这么平庸地、毫无意味地白白过去。从小时候,我就抱定过志愿———我要不虚此生。黑暗的社会不叫我痛快地活,我宁可去死!”在革命洪流的裹挟下,她得以觉醒,勇敢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她的选择也是当时千千万万青年人的选择,他们用青春的激昂点燃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奋斗的传承;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的延续。

人们常用“长歌当哭”表达文章悲愤之深切,我想用“长歌当赞”来盛赞青春的生命力与希望。我们常说“唱响青春之歌”,如何唱响?以何为歌?我的回答是:以青年人之坚韧,以澎湃之热血!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我们生逢盛世,正值青春,强烈的家国情怀于心中激荡,建设祖国的责任担在肩上。现阶段的我们时间充裕、精力旺盛,正是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在前进道路上虽不免遭遇挫折,时常感到迷茫困顿,但总是富有生机与从头再来的勇气和能力。我是万千青年的一分子,在成长道路上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低谷,但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对成长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望,我始终保持生命的热忱,坚持广博的学习,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看到进步与希望。

“坚韧”一词出自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我看来,它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所在。汉典网解释它为“坚固而柔韧,不易折断”。“坚固”可以理解为意志之坚定,在巨大压力和危机前不胆怯、不退缩;“柔韧”则可以理解为具有强大的忍耐力,在压力之下仍保持生机活力,不被摧毁;有顺势而为、灵活处事的智慧,避免了“过刚易折”的危机。放在日常生活中,如我们在学业、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首先要树立“我一定要解决它”的坚强意志,不因享乐等诱惑产生消极心理;其次,就是在求索过程中正确看待与勇敢承受失败带来的打击,在反思与自省中总结经验、调整方向,身负重担而步履不停。由此可见,坚韧保证我们把成长、奋斗之路走得完整。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是梁启超先生的座右铭,其所展现的执着信念与饱满热情当为我们青年学习和传承。“热血”是一个容易理解但很难解释确切的词,多比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热情。为什么选择“热血”而非“热情”?因为“热血”更具象、更贴切。它象征着青年人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正是注入社会的新鲜血液;“热血”更显示出在炽热情感的催动下,万千青年建设祖国的力量犹如沸腾的血液、滔滔的江河,更具蓬勃旺盛、声势浩大之感。在生活中常表现为饱满的热情,帮助我们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撑,敢于迎难而上,乐于锤炼自我;在与困难交手时自觉总结经验教训,激发自我剖析与向外探索的主动性、持续性、创造性,习得更为广博的知识和强大的能力。由此可见,“热血”可以保证我们把成长之路、奋斗之路走好、走丰富。

青春有着多样的姿态,青年有着无限的创造。我们要永葆坚韧初心和难凉热血,不断体悟人生、锤炼自身,像百年以来以林道静为代表的无数先辈那样,与万千青年一道,将微小之我融入祖国建设的浩瀚江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