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报

一笔一墨见匠心:我的手绘建筑平面图打磨记

作者:于巾航  工程造价(本)2404班    
2025-05-30     浏览(44)     (0)

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建筑制图课上,我经历了一次对建筑平面图的极致打磨。这次作业要求手绘一栋古典主义风格教学楼的平面图,从线条到标注,每一处细节都需精准还原,而我选择以“一次性成稿”的方式,用匠心雕琢这份作品。

接到任务后,我没有急于动笔。连续三天,我“泡”在图书馆翻阅建筑史典籍,研究古典主义建筑对称美学、柱式比例等核心要素;又反复观察教学楼的电子图纸,在脑海中勾勒出每一处空间关系。准备阶段,我特意挑选了0.1mm针管笔、透光硫酸纸等专业工具,甚至用定位尺反复练习直线运笔,让手部肌肉形成“精准记忆”。

正式绘制当天,我将硫酸纸平整铺在图板上,先用铅笔轻轻勾勒轴线网格,确定建筑整体比例。当针管笔落下第一笔时,我屏住呼吸,手腕悬空保持稳定,从主入口的双柱廊开始,沿着铅笔线缓慢移动笔尖。为了让线条粗细一致、交接处严丝合缝,我每画完10厘米就停顿调整呼吸,确保力度均匀。画到二层悬挑阳台的复杂轮廓时,我反复对照原图,用比例尺精确测量每段弧线的曲率,单是这部分就耗费了近两小时。

标注环节更是对耐心的考验。所有尺寸标注都需与图线保持8mm的标准距离,文字高度必须严格控制在3mm。我用三角板逐行对齐,标注数字时像雕刻般谨慎落笔。当画到走廊防火门的开启方向箭头时,我发现之前画的箭头角度与图例略有偏差,尽管只是细微差距,我仍选择用刀片小心刮除修改,确保每个符号都与规范手册完全一致。

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整整12个小时,我保持着近乎静止的姿势,全身心投入在图纸上。当最后一个标高符号完成时,才发现手指因长时间握笔已微微发麻,但看着图纸上工整如印刷体的线条、精确无误的标注,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最终,这份作业获得了老师“近乎完美”的评价,他轻叩图纸说道:“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传统手绘技艺的坚守,正是建筑学子最珍贵的匠心。”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所谓“一次性完成”并非仓促应付,而是将无数次的积累、练习与专注,凝聚在笔尖的每一道轨迹中。在未来的专业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经验,继续钻研不同建筑类型的平面布局逻辑,让每一次图纸绘制都成为突破自我的契机。我愿始终以这样的态度,用一丝不苟的笔触,描绘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