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景德镇学院 - 《景德镇学院报》

言铺子

2025-02-15     浏览(28)     (0)

本文描述了四位同学家乡春节期间的非遗表演活动,展示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作者们深感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认为非遗是民族的瑰宝,也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他们呼吁保护和传承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非遗文化。


23 级艺术教育二班卢军怡:今年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河北张家口很热闹,举办了很多非遗表演,其中蔚县的打树花让我印象深刻。打树花作为张家口蔚县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已有 500多年历史,在 2021年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时,艺人们反穿厚重的羊皮袄,头戴湿草帽,用特制的柳木勺将 1600 多摄氏度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瞬间,铁水迸溅出万朵金花,场面极为壮观。那绚烂的火花,犹如夜空中绽放的璀璨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表现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这个特殊的“非遗新年”,欣赏这样的非遗表演,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春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让我明白,这些代代相传的非遗项目,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23 级财管一班唐颖佳: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江西丰城当然也加入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为喜庆的节日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在千年古村清溪村,岳家狮与花镲锣鼓轮番上演,它们走家串户,为村民送上吉祥与祝福。岳家狮相传由明代名将邓子龙所创,舞者展现出的跳吼、腾跃等动作尽显狮子的威猛灵动。花镲锣鼓表演时,锣鼓唢呐交织成动人乐章,演奏出的百余首传统曲牌,节奏明快,令人陶醉。在同田乡龙凤村,村民们会举行“板凳龙”活动,百米长的板凳龙由家家户户的长板凳拼接而成,龙头龙尾竹篾扎制、绵纸彩绘,舞龙时场面壮观,寓意着丰收和平安。看着家乡的这些非遗表演,我的心中满是自豪与欣慰。我自豪于先辈的智慧结晶以这般鲜活的形式留存,欣慰这古老技艺并未在岁月中蒙尘,而是借“非遗新年”的东风扎根在更多人心中,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时代虽在交替变迁,但传承的火种从未熄灭,它正熊熊燃烧,照亮文化延续的漫漫长路。

24 级艺术教育二班刘文静:2025 乙巳蛇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非遗新年”。我的家乡坐落于江西省的中西部,是一座风景美丽的小县城——永新县,在春节期间也进行了一场非遗表演——采茶戏。永新采茶戏是一种融合了戏曲、音乐和舞蹈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在永新 ,不 论 男 女老 少 都 会 相 约去 看 采 茶戏 ,对 于这 个 非 遗表演,永新人 对 它 有很 深 的 情感 。 在 我们 心 里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 术 表 演 形式,更是永新县人与人情感之间沟 通 的 桥梁。看到它在春节期间得到传承与发扬,我内心无比自豪,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了解并感受永新的采茶戏文化。同时,这也更让我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老祖宗的智慧与艺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守护非遗的传承。我们要看到身边的非遗文化,了解并向身边人推广介绍我们的家乡非遗,成为家乡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为非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4 级汉本一班黄雅婧:我的家乡乐平市是中国古戏台之乡,也是赣剧的发源地之一。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在 2014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的老家在正月初九举办了开谱做戏活动。锣鼓喧天、丝竹悠扬,我有幸参与其中,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厚重与温度。开谱做戏,是家乡的传统习俗,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族谱的翻开,意味着家族的故事将被续写,先辈们的精神将在岁月中传承。而戏曲的表演,则为这一庄重的仪式增添了欢乐与喜庆。无论是台前忙碌的工作人员,还是台下热情的观众,大家都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共同参与其中。在这里,我看到了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感受到了家族的团结与力量。古戏台,这座屹立在岁月长河里的建筑,承载着无数家乡人的回忆。它是传统戏曲的舞台,也是情感的寄托。小时候,我常跟着长辈们来看戏,虽然听不懂那些唱词,但热闹的场景、鲜艳的戏服和精彩的武打,却深深吸引着我。那些古老的习俗、熟悉的乡音和浓浓的 乡 情 ,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24 级汉本一班徐彩璐:当铿锵的锣鼓在广场上敲响,人群瞬间被吸引,自动围成一个圈,目光聚焦之处,便是非遗的舞台。表演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绣工精致的传统服饰登场,那独特的纹样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仿佛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岁月的痕迹。一条巨龙在舞者手中翻腾游走,龙身的鳞片在日光下熠熠生辉,随着龙头的昂扬、摆动,龙尾轻盈地扫过地面,活灵活现,它蜿蜒穿梭,时而盘旋如祥云,时而直上似飞虹,引得阵阵欢呼。这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力量与韵律的完美融合,传承数百年的套路里,凝聚着祖辈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还有那神秘的傩戏,演员戴着古朴狰狞的面具,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他们的唱腔高亢、沙哑,似从远古飘来的梵音,歌词用方言传唱,虽难懂却直击人心。台下的老人们听得入神,眼神里满是回忆与眷恋,年轻一代虽懵懂,却也被这陌生又震撼的氛围牢牢抓住,手中的手机不停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这些表演,是连接家乡过去与未来的脐带,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提醒着我们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当表演落幕,掌声雷动,那是对非遗传承者们最高的敬意,也愿这掌声化作力量,让家乡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走向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