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思政+艺术﹄,入眼又入心

作者:朝  荣    
2025-05-25     浏览(61)     (0)

文章讲述了学校通过思政教育与艺术人文的有机融合,激发青年学生的源动力和领悟力,以艺术创作传递思想理念,让青年学子在思政教育中绽放光彩。教育工作者在幕后也要倾力托举,助力青年成长。

为什么一段校史故事可以唤醒青春的觉醒?

为什么一位师者典范可以激荡青年的心灵?

为什么一台思政情景剧可以勘校未来的坐标?

在采访中,在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中,记者得到了答案:是思想的力量,是艺术的力量,更是思政教育与艺术人文有机融合的力量。

青年当主角,领悟思想真谛。常听一些老师反映,现在的思政课不好上,你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反应却不咸不淡。其实这里就有一个误区。思政课不能光靠老师“讲”,还要靠学生“悟”。只有亲身悟、用心感,才能真正将素材变成养分,融入到血液中。这次,与剧作者的碰撞中,记者时时惊叹于青年学生蓬勃的创作力。那些泛黄的史料和陈年的故事经他们之手,在短时间内又绽放出光芒,叩人心扉。《冯义生》编导刘文哲说:“是老师的魅力吸引了我,他画的寄生虫教案图,连羽毛纹路都栩栩如生。这样生动有趣的人,让我情不自禁地想了解他,展现他。”这份缘于热爱的冲动与豪情,不正是我们希望的青春模样?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给与青年充分的信任与引导,注重还原更多中华优秀文化,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其中,深入挖掘校史资源、革命文化资源以及当下社会热点中的思政元素,激发丰沛的源动力和领悟力。

艺术作载体,释放独特魅力。艺术是有形美与无形美融合的产物,其影响是由内而外、直击灵魂的。借助艺术创作传递思想理念,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无疑为思政教育创新注入了一股“活水”。这次口腔医学院创作的《王沪祥教授的最后一课》,通过“初心的坚守”“病榻上的嘱托”“最后一课”三个核心场景,将王沪祥教授生命最后阶段的坚守与奉献展示出来,其创作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深刻叩问。正如旁白所言:“那束光从未熄灭”,这或许正是该剧留给观众最持久的回响。近年来,学校不断尝试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园地,如经典诵读、红色话剧、歌舞表演、微视频、微短剧等,广大青年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剧本创作、角色扮演、艺术表现等全过程,以“青春的视角”“艺术的表达”呈现了思政的内涵,让广大师生在情感共鸣中一次又一次接受了思想的洗礼。

需要提醒的是,让青年登台作主角,不等于我们可以作壁上观。相反,教育工作者更要紧紧抓住“思政”这一核心,在台下磨炼内功,丰富文化素养、提升艺术造诣,进而能够精准引导、有效把控、适时点拨、倾心帮扶,让青春的舞台不跑偏、有调性、助成长!采访过程中,记者时时为学校思政一线老师们的敬业所打动。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好人物、事迹,他们组织实地采风、专门访谈,甚至亲自当起了解说员。他们选角选材不拘一格,敢于让不专业的同学放手一搏,正如护理学院学工办主任李秀峰所言:“拿不拿奖在其次,重要的是内心收获了什么。我相信认真做事情的态度会让同学们受益终生。”

台前青年学子绽放光彩,幕后谆谆师者倾力托举,一幕幕历史文化剧撼动人心——愿这样的精彩演绎在滨医校园常有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