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至深处
打捞熠熠历史
舞台上,“冯义生”挽起裤腿,弯着腰站在草丛中,试图诱使蠓虫飞到腿上以更快地收集标本。
“蠓会传播疾病,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有多危险!”
“我当然知道啊。但是,今早我听说,驻守海岛的海军官兵正在遭受蠓的叮咬,红肿痒痛,难以入眠,甚至影响正常执勤任务,真让人着急啊!我想尽快找出防治的办法……”
这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创作的《冯义生》中的一段“抓蠓戏”,因场景逼真、对白生动,很快将观众带入戏中。
“完全是情景还原。”担任编导的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刘文哲回忆,灵感来自对校史馆的发掘、对滨医故事的采撷。辅导员杨秀红老师亲自带队采访学校多位退休老同志,最终把镜头对准了百岁老教授、学校原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冯义生。
冯义生教授是学校前身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首批医学生之一。从毕业留在青岛医学院工作,到扎根北镇艰苦教学、助力地方病虫害防治,直至超龄带教到古稀之年,他的奉献历程都和学校发展紧紧相连,是滨医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令杨秀红感动的是,学生主创团队用四个月时间,精心打磨、反复排练,很鲜活地把冯教授的形象立住了!
2023级儿科班王志豪因为“长得像”而成为冯义生的扮演者,也因此有了难忘的舞台首秀。“冯老师最打动我的,是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总能想办法担起来、冲出去,而且人时尚,会外语、爱体育,技能丰富,是位生动有趣的好老师。”王志豪说,自己和伙伴们现在都成了冯老师的粉丝。
令人动容的是,师生们为了让真正的主角“抵达”现场,用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远在滨州的冯义生教授。镜头中,这位百岁老教师声音微弱但坚定:“滨医是我的家,我爱她。我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景入心中
演绎全新自我
学校已故杰出校友、烧伤湿润疗法创始人徐荣祥的故事也被搬上舞台。他从一名乡村赤脚医生,一路成长为临床医学生、外科医师、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得者、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和家人始终不忘回馈母校发展,投资兴建医药研究中心,在临床专业创办美宝班培养专业人才。经过十几万字的案头积累,202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朱佳秋和柯倩妮打了一个通宵,完成了近万字的剧本初稿。“我们把剧情集中在徐荣祥的青年时代,孜孜求学、不断发问、酷爱探索……这些细节和现在的我们特别容易产生共情。”朱佳秋说。
2023级护理学专业郭劲怀是通过抽签拿到了“徐荣祥”的角色。“当时整个人都懵掉了。”郭劲怀告诉记者,自己是南方人,讲一口浓重的福建口音,之前根本无法想象能登台把台词念清楚。但是经过上百次的排练和自我加练,他不仅克服了口音问题,还融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演好徐荣祥,最重要的是要把他心系病患、敢于突破、执着攻关的精气神刻画出来。感谢有这样一个逼出来的机会,让我突破自己,向前辈汲取力量!”
在护理学院(老年医学院),这种“逼出来的机会”比比皆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郝朝娜介绍,近年来,学院着力打造“魅力天使修炼营”,帮助学生修炼“仁爱博学优雅奉献创新”品质。全程贯穿“母性角色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岗位,对病患怀有持之以恒的仁爱之心,做一名“最好父母”般的护理人员。每年开展40-50项学生活动,涵盖了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方方面面,以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其中,发现自己想不到的潜质,养成认真做事情的态度。目前,学生活动参与率达到了80%以上。
剧有回响
照亮仁心旅程
口腔医学院演绎的《王沪祥教授的最后一课》,将情景舞台推向了高潮。
“一旦我发生不幸,请立即将眼角膜捐给眼科;遗体献给滨州医学院做教学标本;详细统计全身肌肉与左侧肌肉之比,供医学研究……”王沪祥教授的这份遗嘱,让很多师生热泪盈眶。
舞台上宣读遗嘱的口腔医学专业董宇飏回忆,“之前在多次排练中,我都因过度投入而无法控制眼泪,今天终于找到了哽咽却不失庄重的平衡。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向老师致敬!”滨医师生对王沪祥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艰苦创业的重要时期,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并亲手制作标本。后罹患重病,临终前他深情嘱托:“把我的遗体献给学校,让同学们抚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解剖教学楼是每届医学生入校教育第一站,学子们站在王沪祥教授雕像前齐声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一份庄严宣誓也成为当晚舞台上的最强音,台上台下互动,群情激昂,掷地有声。
“老师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课,开启了我们人生的崭新一课。”2024级药学专业王一茹表示,这一刻自己领悟到医者担当——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使命与信仰,要以仁心妙术护佑生命健康。
据了解,为了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校团委从去年11月就下发比赛通知,征集剧本,共有26支队伍参加初赛,经过复赛遴选,最终12支队伍进入决赛。同学们以蓬勃的创作激情和拼搏精神,完美呈现了一堂属于滨医人的“舞台上的思政课”。
“校史故事生动鲜活,革命故事壮烈动人,我们探索把讲台变为舞台,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师生爱校荣校意识,激励滨医青年用努力和奋斗谱写青春华章。”校团委书记王朋朋介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红色文化、滨医故事资源赋能思政教育,让师生融入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沉浸式思政课堂,在历史纵深中激活红色记忆,在实践育人中培育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