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五个坚持、五个注重”办学原则,举办“兴海·人才面对面”座谈交流系列活动,邀请国家级人才为青年教师解答成长之惑。本期推出船舶学院国家级人才倪宝玉教授分享的关于青年教师如何成长的经验体会。
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我深知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初期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心得,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切入点,与大家分享青年教师如何更好快速成长。
以基金申报为抓手,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基金申报是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必过一关,也是重要一环。结合自身的经验,我体会:一是选题要立足国家需求,聚焦学科前沿。青年教师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方向,找准自身研究领域与国家需求的契合点。同时,选题需基于自身研究基础,确保研究的深度和可持续性。二是找准关键科学问题。青年教师在撰写申报书时,往往对关键科学问题的把握不够精准。要明确三个关系,关键问题不一定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也不一定是关键问题,技术层面同样存在关键问题。科学问题通常是客观存在的、尚未完全解决或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而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一般不作为关键科学问题。青年教师要深入思考,挖掘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关键科学问题。三是突出创新特色。基金申报书应充分体现个人学术见解和创新思维。青年教师可以从理论模型、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等维度提出独到见解,展现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基金申报是为基础研究播下种子的过程,通过基金项目的研究实践,青年教师能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科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正视自身发展阶段,在积极发展中寻求突破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根据自身经历,我将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迷茫期,要找准方向,融入国家需求。初入职场时,青年教师常面临研究方向选择的困惑,此时要主动跳出“我会什么做什么”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提升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通过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明确研究方向。同时,避免闭门造车,要主动与团队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交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兼具学术价值与国家需求的研究方向。二是沉淀期,要深耕细作,厚积薄发。这一时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文献研读、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建议青年教师系统阅读领域内的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在持续积累中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三是攻坚期,要攻坚克难,突破创新。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青年教师要集中精力攻克难题。这一阶段充满挑战,但也最令人振奋。要勇于挑战学术难题,苦练“学术内功”,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争取取得创新性成果。同时,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保持学术活跃度,提升学术影响力,为个人和团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七个一”为牵引,促进自我快速成长
基于个人成长经历,我将个人发展的关键点总结为“七个一”。一是明确一个前沿基础研究方向。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持续深耕细作,着力打造自身学术特色和竞争优势。二是承担一项重要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项目实践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要积极参与团队的重大项目,深入了解大项目的运作过程。三是要有一个成型的“申报书”。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打磨形成的学术方向,也是应对各类申报项目的利器。四是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年系统研读一本领域内的专著或经典教材,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学术视野。五是与一个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主动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系,深入了解需求,让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选题源自行业企业“真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六是建立一项国际合作关系。积极与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实质性合作,至少与一位国际学者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提升国际视野,扩大学术影响力。七是参加一次重要会议。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高水平会议,展示研究成果,把握领域动态,拓展学术网络。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口述:船舶学院 倪宝玉 整理:张巍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