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上,到了上学的年纪,就在镇上离家最近的一所小学读书了。那时的我到了学校就像走进一个被施了魔法的伊甸园,对学校的一切都很新奇很喜欢。我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从那时起,我心底里便对读书有了一种深深的景仰和坚定的信念。后来读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听师兄师姐说,读研究生一定要选一位好导师,于是满心期许自己能遇到一位好导师。张积玉老师便在我的满心期许之中,走入了我的生命。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雨淅淅沥沥像绢丝一般。当我得知我的导师是张积玉老师的时候,心情就像绽放的花朵一样。在考取研究生之前就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到,张老师是一位理论学识水平高、谦逊平和的长者。那时他已经50多岁了,用《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
我还记得他那时的模样,敦实的身材、有些凌乱却不失风度的发丝、宽广的额头、深邃的眼神,看上去沉稳、睿智又有几分亲和。张老师在新闻出版研究所开了四门课:《学术论文写作》《编辑规范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媒介管理》。作为张老师的学生,这些课我当然都选了。
张老师讲课理论与实践并重。他本身从事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对学术论文、编辑规范等都有自己深刻且独特的理解。因此,他的课同学们都听得有滋有味。张老师读了很多书,但从不直接搬用生涩的理论,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办刊经验用心来讲述,同学们听起来很受用。张老师讲课基本不借助繁复的手势,语调平实,没有太多抑扬顿挫,更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但讲得很诚恳、很真挚、很实用。
张老师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我至今还能记得一些。他总是教导我们,写学术论文尤其要善于发掘和积累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既要注重资料搜集的全面、系统,又要重视搜集新资料和第一手资料。他还特别强调做学术要有一种质疑与批判的思维方式,勇于进行学术讨论、争鸣与思想碰撞。
张老师对我的学术论文指导很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关于编辑规律研究的。当我把初稿拿给张老师看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做学术,不但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且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与本学科、本专业同行的一种对话,是与本领域、本课题研究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的一种讨论。”
张老师不仅是一名老师,当时还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主编。早在1975年,他就投身学报工作了。从编辑到编辑部副主任,再到编辑部主任、文科学报主编,张老师对于学报,真是倾注了毕生心血。可以说,他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编辑事业。我们经常看到一篇篇稿子上密密麻麻全是张老师勾勾画画的痕迹。也因此,我对编辑工作油然敬仰起来。
张老师也会时不时拿一两篇稿子让我们练练手,看看稿子是否达到了学术论文的合格标准,看看学术论文的编辑规范具体怎样落实到编辑实践中,看看文章的“创造、新见、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于学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最看重文章质量,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有时为了一个观点的确立,一个段落的修改,他主动上门与作者反复商讨;为了提出尽量中肯、具体的修改意见,他常常查阅大量资料,一字一词,一条引文,都认真核对,弥缺补漏。他一直坚守着“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这一原则。
关于办学报,还有一件趣事。有一次,为了顺路找作者谈稿,很少做家务的张老师主动提出承担买菜的任务。去买菜的路上他与一位作者谈起约稿的事,边走边谈、边谈边走,竟忘了自己的任务,上楼回到家门口才想起还没买菜。见他出去时菜篮空空,回来时双手空空,师母好气又好笑:“你是买菜还是买稿子去了?”张老师就是这样,对工作痴痴地、憨憨地,十分可爱。
张老师始终认为,学术期刊只有发表了较多具有创新价值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才有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也许就是这份笃定和坚守,让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逐渐成长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入选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
张老师在学术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一个合格的学报编辑,也应该是对某一方面有精深研究的学者专家。他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编排形式规格的规范化研究扩展到了编辑业务技术、学术论著写作以及学术研究规范的领域,出版《编辑学论稿》《社科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十二讲》《学术论文写作导论》等近10部著作,撰写文章14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摘要,引起学界关注。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张老师仍然笔耕不辍,正在把这些编辑学的相关论文整理成书。他希望这项工作对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工作实践有所帮助。为此,他在客厅开辟出一块空间作为临时书房。他说,这里视野好,光线好。每次到他家,总见他笔耕于案头,戴着眼镜,思索探究。看到我们时,老师款款放下笔,闲雅地起身,一边和蔼地询问我们的工作学习情况,一边不疾不徐地漫步而来。
张老师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似乎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到了教书、办刊、做研究上了。师母总是一边给我们讲他在家的各种“糗事”,一边叮嘱他这个水果糖分太大了少吃一点,那个水果太凉了不能吃……张老师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应答着。
张老师对学生总是如慈父般关怀入微。有一次,我准备参加未来编辑杯的征文评选,恰巧他生病住院了。他让我把论文带到病房读给他听,他再提出修改意见……看着老师羸弱的身躯、专注的神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这件事深深印刻在我记忆里,让我充满感激之情。
时光过隙,自我2009年研究生毕业,一晃已经16年了。从课上的传道授业,到课外的言传身教,张老师总是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学生们。“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治学,朴朴素素著文。”这是张老师一生秉持的原则。如今也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时时会记起张老师的教导,这简单却厚重的人生准则,早已化为我前行的基石,让我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在浮躁里觅得从容。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