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教育体系重构主要有三大转型方向:重塑教师专业发展新图景,构建‘师-AI-生’三元交互教学范式,重构智能教育治理体系。”在今年西安教育技术与网络学会召开的研讨会上,学会理事长、我校教育学部傅钢善教授侃侃而谈。从教40余载,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到数字媒体技术教育应用,从教育技术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体系重构,傅钢善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技术实践与研究的前列。他悉心耕耘,育林一片,在传道授业的实践中尽显名师风采。
勤学上进,立志学高为师
“国盛教育兴,是党和人民给了我重新学习深造的机会,把我培养成才。生逢其时,躬逢其盛,我心存感恩,牢记‘爱与责任’,做让党放心、学生欢迎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这是傅钢善时常念叨的几句话。
傅钢善1955年7月出生于陕西富平县,1971年就读于富平县美原中学,“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高中时,我有很多老师都是陕师大毕业的,他们能到农村从教,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老师们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对西部教育的情怀给少年傅钢善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高中毕业后,作为优秀返乡青年,他被选拔为村小的民办教师,教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数学课,同时兼管学校事务性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被评为“富平县模范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傅钢善参加高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当时他有很多选择,但报考的第一志愿是陕西师范大学,“老师们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向往陕西师范大学,一心想当一名好老师。”1978年,他如愿进入陕师大物理系学习。
来到师大后,傅钢善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还是讲座,都积极参加。他努力勤勉,勇于进取,好学善思,社会责任意识强,踊跃参与校内外相关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1982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虽然有多次去外校外地发展的机会,但依然选择留在师大,“是陕西师大培养了我,我爱西部这片沃土,‘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早已化入每个陕西师大人的灵魂。”
春风化雨,培育栋梁之林
“讲台就是阵地,教学任务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嘱托,就是对学生的承诺,我要对学生负责。”留校工作后,经过4年的学习和助教锻炼,1986年2月,傅钢善正式登上讲台。40多年转瞬即逝,傅钢善始终以教书育人和学生发展为己任,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
刘嘉嘉 绘
“傅老师学识渊博,功底深厚,对待学生认真和蔼,严慈相济,讲课风趣幽默。”对于师大的师范生来说,没有人不知道傅老师。“我讲授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全校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每年平均有2400多名同学参加学习。”傅钢善从未因个人原因缺过课,即使有时生病,仍坚持站在讲台上。
教学中,傅钢善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了“德融课堂,示范引领,学思践行”的特色育人模式。“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素养,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爱与责任。”这份爱与责任使他乐在其中。在傅钢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情感丰富并具有认知差异的个体。培养学生时,他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他上课的惯例之一就是第一节课让每位学生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今后的规划。他一个个做好记录,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我的课堂上没有优差生,只有个体的不同。对待学生,应该从个体差异出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个独特的人才,而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
“您的学生有很多,也许您不知道我是谁,真的感谢您在我读书期间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您的严谨和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和您在一起学习教育技术的美好时光,从您身上我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知识本身。”……学生们纷纷表达对傅老师的喜爱。
一堂公共课,为什么如此深入“生”心?“教学模式不是技术模式而是‘人心模式’,只有让学生觉得你就在他身边,是他可亲可敬的师长,才能让学生自主畅心地学习。”傅钢善经常对学生进行“点对点”辅导,在线解答学生问题,常常要熬到凌晨两三点。“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网上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就向傅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请教。没想到,半个小时之后竟收到了回复,短短四五百字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疑惑。”2008级硕士研究生毛仁兴感慨道。
“一名教师,无论科研搞得多么好,也只是一棵大树,顶多是参天大树。教书育人则是培育栋梁之林,一名好教师的贡献应是一片森林。”耕耘讲坛,花开有果。傅钢善教授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陕西师范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陕西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创新引领,织就教育经纬
从网络教育实践到人工智能赋能,傅钢善始终致力于信息化教学创新,示范引领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悄然兴起,傅钢善以前瞻性的眼光开始了网络教育实践。自1999年7月开始,针对当时全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匮乏、教学基本条件和环境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探索网络教学模式的先行者,他带领2名青年教师和8名本科生,开始了破局性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那个时期非常艰难,但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决心很坚定,傅老师带着我们在摸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前行。”当时参与的青年教师乜勇如今已成长为教授,“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课程思政、教书育人和价值塑造贯穿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现代教育技术大课堂……”经过近两年艰苦探索,傅钢善带领研发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面向师范生开设。课程以“问题牵引,能力导向,思教互动,激趣励志,个性发展”为特点,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音视频、文字与动画为一体,辅有大量学习资源和多维多元的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课程体系相当完备,老师讲课也很用心与专业。”“实用,受益匪浅。”“课程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帮助很大。”……4.7分好评、4500余条评价见证了学生们对课程的喜爱。
该课程2015年12月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8年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国400多所高校推广应用,线上登录课程学习人数超过670万人次。课程于2014年获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2021年获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傅钢善主动聚焦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倾心服务教育需求。多年来,他深入参与学校的公共服务工作,投身教学质量评估、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他还兼任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等,深度参与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数字化教学点工程,全程参与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研制。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他创新性地构建了“双师课堂”之“成长教师、成就学生、成功学校”的“3C”发展模式,已在陕西省旬邑县中学、富平县中学等10所学校及青海省格尔木市等地义务推广应用,该项目2019年被旬邑县委评为“六大民生工程”之一。2006年,傅钢善被评为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立项课题研究“特别突出贡献专家”。
“‘亲其师,则信其道;爱其人,则受其教。’我们要以言传身教、行为世范为道德情操,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40余年来,傅钢善躬耕教坛,探索创新,将丰富知识和育人智慧融入春风化雨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将“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寓于一届届学生的言传身教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
(撰稿:刘书芳)
记者手记
傅老师,您好!”这是无数在师大求学的师范生由衷的心声。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傅钢善挚爱学生,用“心”教书育人,他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打动着莘莘学子。40余载耕耘,培育一片森林,他用矢志教育的初心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将平凡事情做到伟大,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用人生演绎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师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