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沃土上,无数青年正以热忱与智慧浇灌梦想,而她正是这伟大育人事业中的奋进者。教育于她,是晨曦中为幼苗培土的静默,是黑夜里守候星光的执着,是一盏不灭的灯,是一片迷途的光。这四年,她以保研华东师范大学的成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以日夜的教学实践、不懈的学术钻研,叩响一扇扇人生的门扉。在这段荆棘密布的征途中,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教育的事业上奋勇前行。她就是 2024 年宁波市高校“优秀大学生”、人文与传媒学院的周晓恬。
苔痕拾级,攀登知识路
知识是前行的曙光。当天平被放上现实与理想的砝码时,周晓恬早以青春为锄,以理想为种,在师范土壤里栽下一株名为“教育”的树。四年春秋,她在图书馆的晨昏线间收割星光,那些被铅字浸透的深夜,那些教育典籍上划出的纹路,都是攀援时落下的松针。四年里,她成绩优异,获得宁波市高校“优秀大学生”、省政府奖学金、方逸华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比赛上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金银奖8项,受邀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术会议。在知识之路上,她十分感谢文院老师给予视野、支持与帮助,是他们的辛勤浇灌成就了一片星火燎原、生生不息。在这过程中,她非常感谢能够遇到任红云老师——学术的领路人。受任老师启发,周晓恬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开始关注IB MYP文学课程与本土语文课程的融合可能这个重大问题。在毕业论文中,她从概念生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系统对比了两类课程,发现二者存在的本质差异。这一研究内容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引导了周晓恬今后前行的方向。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很多,“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这是老师们的初心,更是学生的征途。
守望原野,反躬实践路
当课堂的荒原遇见星火,周晓恬在大四实习的晨雾里窥见了教育的另一种生长姿态。从理论的象牙塔出走,她站在了高中教室的黑板前,看粉笔灰坠入阳光的沟壑,却听见学生沉默如深潭。但一节《荷塘月色》的课堂成为破冰的支点:当学生追问“为何插入《西洲曲》的词句”,她并未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揉成蒲公英的种子,任其在课桌上生根发芽。孩子们争相解剖文本的褶皱,有人从韵律里听见江南采莲的桨声,有人从意象中望见月光裂缝里的叹息,有人叩问朱自清的心境,有人探索文本的真意。这才是语文课堂!这场由提问点燃的星火,终在换位思考的土壤里燎原——她看见后排蜷缩的影子挺直了脊梁,听见怯懦的嗓音裹挟着诗意迸溅,恍然惊觉教育不是雕刻冰冷的模板,而是让每个灵魂都成为发光的棱镜,追寻文学的真谛。
在讲台之外,她仍在开展独特的教育叙事。作为人文与传媒学院学生会的主席,她在一场场晚会的幕后,将散落的青春故事熔炼成银河,让文院学子的眼泪与笑声在灯光下结晶成诗。而当镇海的晚风掠过“00后”金句宣讲团的讲台时,她又化身文字的耕种者,将“青年的担当”种进时间的褶皱里。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策划案、被揉皱又展平的讲稿,终在某个星夜化作勋章:当“优秀学生会”的金色绶带垂落时,她恍然懂得教育的真谛——不是将火种聚于掌心,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携带星芒的旅人,绽放星光。
扎根砺岩,踏浪未来路
在前行之路上,那些被同辈视为绊脚石的失利,在周晓恬掌心裂变成螺旋上升的星轨。她坚信:失败是自行车链条的短暂卡顿,不是整个机械系统的停摆。凌晨五点的台灯见证过她与《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的对峙,晨光熹微时,书页间早已写满批注。这份专注的锋利,让她在保研战场上披荆斩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是她攀向更高山崖的绳梯,攀向那遥远的汉语疆域。周晓恬拒绝成为困在玻璃罐里的萤虫,她的目光凝视着异国教室中外交流碰撞出的文化褶皱,这是一片更加广袤的原野。当东方韵律与西方海岸交织,当甲板与黄土相遇,当异国的人们用楚辞的平仄丈量月光,用毛笔写下“明月寄相思”时,那些曾被应试模板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语言星火,终将在跨文化的夜空下汇成银河。
从东海之滨到未来讲台,周晓恬始终坚信:教育从来不是将知识的溪流注入模具。在同一条路上,总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我们相信那簇自她掌心迸发的火种,早已在无数双年轻的眼眸里,长成了不灭的星辰。
(学生记者 张路浥 陈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