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当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踏入了这所充满多元文化和深厚学术底蕴的学府。那一刻起,我与青海民族大学的缘分悄然生根,七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并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回望这段求学经历,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
(一)
初识青海民族大学,是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夏天。通过网络咨询和学长学姐的推荐,我被这所位于青藏高原、拥有独特民族风情和丰富学术资源的大学深深吸引。当我真正站在校门口,望着那庄严而又不失温馨的校门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它们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向前探索。我深知,这将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与青海民族大学不解之缘的开始。
初入校园,我被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吸引。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师生和谐共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
学校环境优美,形成了四季有花、处处皆景的亮丽校园。学校建成了“智慧之光”校园雕塑、民族团结林、磐石广场、润泽园等文化设施。这些设施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此外,学校精心命名校园建筑、景观和园区,弘毅楼、进德楼、修业楼、文实楼、芳华楼等每一栋楼宇命名都极具内涵,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受到青海民族大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滋养,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们共同学习、生活,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我也得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不仅传授我专业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与母校的缘分,也更加坚定了我为母校争光的决心。
(二)
回忆在青海民族大学的七年求学时光,我经历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跨越。这段旅程既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与蜕变。其中,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我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科四年所设课程不少,不仅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基础与琴法、汉字规范化书写与三笔字训练、现代汉语等专业基础课,还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等专业核心课。入学后,恰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可以依据自身专业要求、兴趣特长选择专业限选课、选修课、体育课。因此,我还修读了武术散打、乒乓球技能与裁判、演讲与口才、儿童影视艺术欣赏、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等课程。
除了课堂学习,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核心”“双高目标”“三位一体”“四习一体”“五个一工程”以及师德培养“六环节”的小学教育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机制。在学校、学院的安排下,我先后前往西宁市长青小学、北大街小学、韵家口小学实习见习。从课堂模拟教学到实地教学观摩,从教育实习到课题研究,每一次的实践都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也更加坚定了我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在这些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设计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小学教育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2020年9月,我有幸获得了推免研究生的机会,在青海民族大学继续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三)
研究生生活比本科阶段更加忙碌和紧凑,课程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我系统学习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相关课程,涵盖课程论专题研究、教学论、教育评价学、课程与教学前沿问题专题等,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研究生阶段的上课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小班制教学,以小组汇报、个人汇报居多,每一次的汇报都如同一篇文献综述,在这种严格要求下,我的科研素养进一步提升。
作为研究生,学习并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必不可少。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我系统学习了如何进行问卷的编制与分析等内容。研一刚入学,导师就给了我很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独立申请科研项目,从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到撰写学术论文,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但正是这些经历,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不再畏惧和逃避,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也使我对“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校训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校会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这让我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灵感。学校有很多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赴天津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2022年9月,我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交流生学习生活,在那里我师从任辉副教授,并有幸结识了李洪修教授、杨宝忠教授等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教导下,我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
学校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课外活动也必不可少。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如社团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
学校里的社团可真不少。从学术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社、博思读者协会,到艺术类的江河源艺术团、健美操协会,再到体育类的羽毛球协会、跆拳道爱好者协会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兴趣领域。大二的时候,我申请创建了尚师研习社(原三笔字社)。每周二、周四晚上,都会组织社员一起练习三笔字书写,不仅让我和同学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找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一次次练习与交流,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见证了自己在书法技艺上的显著进步,那份成就感与喜悦感,是书本知识难以给予的。
除了社团活动,学校还定期举办文艺演出,为热爱表演和舞台的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从古典与现代交织的交响乐音乐会,到青春洋溢的流行歌曲演唱会;从优雅动人的舞蹈表演,到引人深思的话剧演出,每一次的登台都是对自我突破的挑战与超越。令我难忘的是,我们学院每年都会举行迎新晚会和毕业晚会,同学们能歌善舞,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编排出舞蹈、歌曲、诗歌朗诵、小品等多种类型的节目,以此表达对新生的欢迎和对毕业生的祝福。
体育比赛则是校园里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的校运会、篮球联赛、足球赛等,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增强了班级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虽不是运动健将,但每当看到操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奋力拼搏的身影,都能感受到那份青春的激情与活力。作为观众或拉拉队员,我同样享受着比赛带来的紧张刺激与欢声笑语,它让我们在学习之余,体验到了团队合作与竞争带来的乐趣。
当然,大学生活中的课外活动远不止这些。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民大校园,但那些关于课外活动的美好回忆依然历历在目。它们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让我学会了成长与担当。
(五)
忆民大,最忆是师长。七年时光,如同指尖流沙,悄无声息地滑落,但那些人、那些事儿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温暖的印记。
在民大,三位导师对我的影响与帮助巨大。首先是我本科阶段的学业导师张丽莉副教授,为我走向教师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周三下午,张老师会指导我们开展读书会、师范生技能训练等,每次活动不仅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也有低年级的同学,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就这样实行了三年,我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张老师鼓励我参加各种活动,涉及演讲、讲说课比赛、软硬笔书法等;课下,她也会跟我们交流谈心,帮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
第二位是我本科阶段学业论文指导老师林虎英副教授。记得初次接触论文写作时,我满是迷茫与不安,是林老师耐心地为我指明了方向。她不仅在选题上给予了我充分的自由,鼓励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同时也严格把关,确保我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无论是逻辑上的漏洞还是表述上的不严谨,林老师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给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林老师不仅关注我的学术成长,更关心我的全面发展。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我交流,了解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我宝贵的建议和温暖的鼓励,还为我提供了很多外出调研学习的机会,对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位便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狄文婧副教授。初识狄老师,是在那个充满憧憬与决心的2017年,当我郑重地提交入党申请书时,是她以温柔而坚定的目光,审视着我的决心与信念。本科四年,狄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我的成长。在成为她的硕士研究生后,狄老师以她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她不仅在学术上对我严格要求,引导我深入探索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更在方法论上给予了我极大的指导,教会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资料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如何撰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论文。除了学术上的指导,狄老师还非常注重我们的品德修养。她在以身作则的同时,经常鼓励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些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回首在民大的七年,教师教育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对我帮助颇多。他们授我知识、教我做人、伴我成长。张军老师幽默诙谐,但对待学术严谨周密,每每在学业上遇到难题,张老师都能第一时间给予解答;马存芳老师对待学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还有温柔体贴的邢永萍老师、博学多识的张伯娟老师、亦师亦友的万晓霞老师、和蔼可亲的英吉卓玛老师……七年的大学生活,因为有了这些老师的陪伴与教诲,而变得格外精彩与难忘。
民大七年,我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过程。从最初对专业知识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深入研究,从最初对生活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从最初对未来的迷茫彷徨到后来的坚定自信……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母校的悉心培养和同学们的陪伴支持。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面对挑战、学会了勇于担当。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品质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坚实基石。
如今,当我已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激。感激母校给予我的一切——知识的滋养、生活的温馨、成长的磨砺以及那些难忘的瞬间和美好的回忆。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沐风雨、育桃李,感恩母校无限情。在这里,衷心祝福我的母校,迎朝阳、迈征程,建设祖国铸辉煌!
杨珂珂,女,汉族,1998年生于河南省平舆县,中共党员。2017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班,在该校本硕连读。现为西宁市城中区阳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