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约稿邀请,内心非常忐忑,一方面感到自己工作岗位与专业就读方向有所偏离,辜负了学院乃至母校的培养;另一方面感到自己不够优秀,磋磨多年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是能够以一篇回忆录的形式,记录曾经在母校学习生活过的难忘日子,回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借此机会,就斗胆写一写记忆中的一些琐事。
“缘分天注定”,这句话用在我与母校的缘分上丝毫不为过。我是山东考生,2004年因为高考志愿滑档被调剂录取到青海民族大学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当年算是高分录取了,因此还获得了新生入学奖学金。用现在网络流行语的说法,“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堪称机缘巧合的录取,带给我的是受益终身的大学教育,是堪比珍贵宝藏的良师益友,甚至是挚爱家庭。
关于那些可爱的老师们。数学系的师资力量历来就是非常强大的。有老一辈的教授,比如赵德让、左光纪、王学功等,专业知识令人敬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在我印象里数学家的形象也就不过如此了吧。有正值当打之年的青年教授,比如王俊芳、扈生彪、马海成、李银奎等,教学非常严谨,已经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还有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教师们,比如吴廷增、吕盛梅、苏晓艳、汪小玲等,他们在专业领域里初露锋芒,事实证明这些老师很快都有了卓越成就,走上了院系领导岗位。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教数学分析的扈生彪老师和教组合数学的马海成老师。扈教授非常博学智慧,在课堂上不仅生动灵活地教授专业知识,还非常喜欢古典文学,在他的朋友圈里还能不时看到亲自拟稿的诗句。有一回下课时突降大雪,他就组织我们背诵与“雪”有关的古诗词,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教室里一时充满了欢声笑语。马教授讲课条理清楚,经常不用教材,课本上某页某题记得清清楚楚,记忆之强悍、逻辑之敏捷,令我们钦佩不已。关系比较近的还有王青宁、马翠莲、吴廷增、吕盛梅老师。王青宁老师是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常常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如果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他总会毫不犹豫地尽心帮助。记得毕业前有两位同学撰写毕业论文比较吃力,他专门组织班上成绩较好的同学与他俩结对,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建言献策、提供帮助。马翠莲老师当时是数学系办公室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我们这帮学生干部经常往她那跑。吕盛梅老师是系团总支书记,是远近闻名的美女老师,我在她的指导下做了一年的团总支副书记和学生会副主席。吕老师多才又多艺、温柔又耐心,带领我们组织策划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一次迎新晚会上,大家起哄请吕老师来个节目,她也毫不怯场,登台为大家表演了一段舞蹈,十分飒气。吴廷增老师后来接任团总支书记后,我又在他的指导下做了一年的学生会主席。吴老师是典型的山东人,为人豪爽热情大气,很有责任感,骨子里透着股认真劲儿。组织活动时,他主抓大方向,全权放手让我们开展工作,但“放手”不“撒手”,通过提醒、督促、帮助活动实施,这种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系里还有很多老师比如孙千高、申世昌、张世杰等,现在有的已经退休颐养天年,有的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已经担任院系领导了,他们以各自的学术造诣,不仅传授我们知识,也教给我们人生道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的回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逝去的美好时光都已变成亲切的思念,在此祝愿各位恩师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关于那些难忘的同学们。200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班是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集体。回首那四年,35名同学朝夕相处,大家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建立了很深的同学情谊,大部分在毕业后都还经常联系。在院系的关心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全班共有20多人发展为中共党员,毕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获得过校级优秀班集体荣誉。毕业后大部分同学留在青海发展,有20多人走上了人民教师岗位,有的已经被评为高级教师职称,有的在机关工作,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想当年刚入校时,班里同学的家庭条件普遍不好,因为我们是民族类院校的师范班,所以每月可以享受八十几块的生活费补贴,后面又多次提高标准,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们这些穷学生的经济压力。女生们饭量小,饭卡常常用不完,男生们就厚着脸皮去跟女生们蹭饭,这蹭饭不仅加深了友谊,还擦出了好几朵爱情火花。我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一贯是不错的,尤其是住在原西三楼324宿舍的兄弟们,上学时互相开无伤大雅的玩笑,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毕业后也大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很多人的婚礼甚至是孩子的满月礼,都会邀请我参加。说到具体,首先必须说一下我的爱人青海姑娘秦相娟同学,她是我的同班同学,如果说我与青海民族大学是“天注定的缘分”,那么我与秦相娟因此结缘相知相爱,用“千里姻缘一线牵”来形容就更加恰当了。在母校的见证下,我们一起走过了一段漫长而美好的旅程,毕业后她先在西宁市澄川小学任教,后又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城中区文体局工作,现在是西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办公室主任,非常积极上进。高丽同学对待学习非常认真严谨,她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与大多数揣着一本书就来上课的男生相比,她总是多带一本笔记本,专心听讲并做详细的笔记。没记错的话,她应该是班里第一个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的同学。毕业后,她被录取到西宁重点中学西宁五中任数学老师,现在已经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特别要说说两个班外成员王朝营和高承涛同学,老王就读于2004级数学教育专业,小高就读于2005级数学教育专业,都是性格开朗、人品过硬、为人可靠的好友,具备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老王现已是西宁红军小学副校长,小高也已担任西宁五一学校政教主任多年了。还有其他专业的一些同学,比如白映东、黎元伟、王金、韩卓、蒋文辉、邢新明等,平时来往密切、经常小聚,积累了深厚友谊。岁月匆匆同窗度,情谊深深心相牵。在这里,祝愿各位同窗好友前途无量、事业有成,岁月不老、情谊永驻!
关于那些美丽的校园记忆。在2004年刚入校时,校园分为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是以前青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办学所在地,2001年并入青海民族大学,我们数学系在东校区,现已改名为东序校区。2号教学楼3004教室留下了我们最多的身影,因为主要的专业课程都在这里上,大课一般在阶梯教室上。在大学,不同专业的课程难度和学习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有人说,数学系的课程是最具挑战性的,那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有些专业课程只需要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轻松掌握,那么数学系的学生可能更需要一点“天赋”,有些人逻辑思维强,可能只需“灵机一动”就能“一点就通”,而有些人却被数学屡屡折磨,做了大量重复劳动却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班入学成绩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同学基础较差,上专业课时非常吃力,扈生彪、马海成等专业老师对此就很担心,建议我组织大家坚持上晚自习补课,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大三才结束,我想全班同学都能从大学毕业或顺利就业也得益于此吧。大一下学期,我在学校图书馆竞聘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岗位。随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深刻体会到了图书馆的重要性和魅力,也见证了从学院图书馆到大学图书馆跃升的过程。以前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藏书,主要供师生借阅纸质书籍。现在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几年,我有幸陪同领导到母校参观,深切体会到图书馆已经转变为现代化信息中心了。母校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综合性学习发展平台,本科期间我还到财会系修了会计学第二学位。我们这一届是2008年的毕业生,毕业后第二年母校就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当时颇为遗憾没能拿上“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证书。后来,我又在2016年考录了母校的硕士研究生,终于取得了“大学”毕业证及学位证,颇有几分圆梦的感觉。校园里以前也有一些“奇特”的建筑物。比如,刚入学时,我就发现老操场(图书馆南面广场)西北角有一个非常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自己一直对民族风俗比较注意,因为不了解状况所以很长时间没敢进去,害怕冒犯了民族习惯。后来发现好多同学进进出出,再一打听,嗨,那只是一个卫生间。再比如,学校花房门口有两尊石狮子,造型略微“抽象”,显得非常古朴……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凑成了我对母校的回忆,很多同学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回到母校,都说母校变化很大,人变多了,景变美了,校园变大了,力量更强了……其实都是对母校新形象新作为感到骄傲和欣喜。
与共和国同岁的青海民族大学已经走过了76年的风风雨雨,古老的东序校区大门口,岁月的痕迹斑驳可见,其实“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回忆,让我们带着思念与深情,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李玉凯,男,籍贯山东临朐,汉族,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数学系,2016—2019在青海民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任青海省人大财经委员会预算监督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