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独家
“上周六打篮球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腰,本来这次比赛想要放弃的,但我还是不甘心,不过就100米,拼一下就过去了!”
此次校运会前的意外伤病,成为王海洲夺冠路上的最大挑战。“打篮球落地时扭到腰,当时疼得根本直不起身,但比赛日期已近在眼前,说不纠结是假的,毕竟100米需要全程爆发,腰部发力受影响,很可能跑一半就拉伤。”犹豫之际,他想起田径队教练常说的“科学评估比盲目坚持更重要”。通过几天的康复训练,他一点点找回身体状态。“决赛前热身时,我特意做了几组起跑练习,感觉腰部虽然还有点酸,但发力点可以调整。”事实证明,这份谨慎的坚持终有回报———决赛中,他以11秒42的成绩成功达二级运动员。
与体育的羁绊,早在王海洲幼年时期就已埋下种子。他在小学时被选入体工队,经过了两年的启蒙训练。“那时候每天放学就去操场练起跑、练步频,虽然又苦又累,但每次跑完步浑身出汗的畅快,是别的事情给不了的。”尽管初中后因学业压力暂时放下专业训练,专修音乐,但体育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文体不分家嘛,唱歌需要气息控制,跑步能练肺活量,两者其实相通。”这份跨界坚持,让他在2018年考入大学后,毅然同时加入校田径队与篮球队,开启了“艺术生+体育特长生”的双轨生活。
大一那年,王海洲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省级赛事———2018年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当时紧张到耳朵嗡嗡响,听到发令枪都反应不过来。”首次站上110米跨栏决赛场的他,因最后一栏失误憾失金牌,只拿到第三名,对王海洲来说,这是一次最贵的学费。2021年,王海洲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参军入伍。两年军旅生涯,看似与体育无关,却悄然重塑了他的精神内核。“每天五公里越野、战术训练,累到躺下就能睡着,但也让我明白什么叫‘咬咬牙就能挺过去’。”部队里的纪律性与抗压训练,意外地为他的赛场心态打下基础。2024年退伍返校后,他再次站上省大运会的赛场。这一次,110米跨栏决赛中,他以绝对优势摘得冠军,六年前交的学费也终于收获了果实。
“训练计划嘛,其实没那么‘高大上’,都是些‘笨办法’。”谈及日常训练,王海洲挠了挠头,露出腼腆的笑。这位在赛场上风驰电掣的冠军,私下里对自己的短板看得透彻,训练计划也带着股“实在劲儿”。每周至少慢跑三次,每次五公里,每周一次50米冲刺的专项训练,健身房40分钟,操场一个半小时是他给自己定的训练计划。“力量弱就加重量,起跑慢就反复练反应,只要一直跑,总能离目标近一点。”
从小学到研究生,从未改变的是每次站上跑道时的心跳加速。对王海洲而言,奖牌是热爱的注脚,却不是终点。“别想太多,先跑起来———跑着跑着,风就会告诉你答案。”当夕阳掠过操场跑道,这个带着艺术气质的追风少年,又一次走向训练场。他知道,在热爱的这场接力赛中,下一棒永远在前方等待。而他,早已准备好再次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