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我们兰大人】六百双手臂托起的梦想之光

—— 专访运动会大型操舞串烧《与时代共舞》的编排与指导老师刘育彤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许天琦    
2025-05-23     浏览(91)     (102)

原创·首发·独家

当榆中校区的清晨被第一缕阳光温柔唤醒,校运会大型操舞《与时代共舞》的编排指导刘育彤就带着600名同学开启了彩排训练。学校运动会操舞节目这场延续23年的传统盛会,今年以“中华民族大家庭 同心圆梦新征程”为主题,融合齐舞、民族舞、跆拳道、体育舞蹈、啦啦操五大模块,生动诠释了青年追梦精神。

作为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青年教师,刘育彤用“窗口”与“延伸”定义这场盛会:“它不仅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更是展现青春活力的全景窗口。传递操舞精神、彰显运动魅力,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操舞创作灵感既来自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宏大叙事,又扎根校园文化土壤,由操舞的组织团队从往届作品中创新改编并历时一年精心打磨而成。尽管刘育彤认为仅有四年组织经验的自己还稍显青涩,但依然决心与传承23载的队伍并肩前行。

本届开幕式人数与表演时长都创新高:600名参演师生历经11分钟的操舞表演。学校运动会操舞节目排练周期三个月,分为初期策划、深入课堂、模块训练、集体排练、彩排等阶段。初期策划时,刘育彤选择充满激情的操舞展现兰大学子活力。创编中,团队老师各司其职,以 2 - 3个课程班为单位,最终呈现出16个班的整体效果。模块展示则发挥特长,鼓励全校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和校队队员参与,结合团队老师的专业领域,力求将每个人能量发挥到最大。

排练周期长达3个月,训练强度高,对学生的体能要求也高。四月上旬到五月上旬,刘育彤操舞排练周期为周二周三每天一小时。为兼顾学生课业,刘育彤把同学们拆分成小组,安排基础动作巩固训练,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视频学习,提高训练效率。在锅庄舞模块筹备中,体育课上的31名少数民族学生承担展示任务。他们先基于民族舞蹈特色完成基础编排,再由刘育彤系统指导,优化音乐选配、队形变换等环节,并协调中国舞队成员提升艺术表现力,利用午间及晚间社团时段开展专项训练。

当舞蹈整体完成度达70%时,团队自四月上旬启动高强度集训,师生们利用每周二、周三早晨6:50至7:50开展集中排练,历时一个月累计完成10次专项训练。每次排练采取“现场纠错-分级处置”机制:排练采取“现场纠错、分级处置”机制,前排动作标兵示范,当场解决大范围动作问题,复杂问题则由刘育彤在课堂上分项突破。

运动会前三天,刘育彤带领团队在开幕式前三天实施联排。清晨优先开展锅庄舞模块精训,待模块达标后融入600人整体方阵联排。彩排三天内,刘育彤面临时间统筹难题——操舞排练涉及30余个学院的600名学生,既不能占用学生正常课时,夜间排练又受操场灯光与锻炼人群干扰,为此她将集中训练锁定在清晨6:50-7:50时段,吸纳自愿且具备奉献精神的学生加入操舞训练,引导时间冲突的学生转为后勤志愿者,形成主次互补架构。针对榆中校区早晨低温天气,刘育彤提前关注天气并在群里提醒排练同学穿羽绒服,对情绪波动学生实施“一对一心理疏导”。

最终,在开幕式前刘育彤与操舞组织老师们完成了开幕式前的最终优化。在动作方面,老师们再次进行动作校准,不断变化队形,丰富层次。根据预演效果,对队形、音乐、口号等细节进行了修改。这些凝结着团队心血的改进措施,最终转化为运动场上行云流水的600人协奏。

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最后一个动作定格在榆中校区的阳光里,那些在羽绒服与短袖间流转的清晨、被汗水浸透的八拍节奏、跨越民族与舞种的掌心温度,终将凝成青春经纬线上永恒的坐标。六百双手臂托起的不仅是舞台高光,更是代代兰大人不熄的炬火——舞步丈量过的土地,永远生长着敢梦的勇气与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