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在银球滚烫处

作者:王枫毅    
2025-05-23     浏览(55)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大学期间对乒乓球的热爱和投入,从迷茫到适应新生活,通过封闭训练和比赛经历,感受到体育精神的传递和成长。文章表达了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刚入大学,满心尽是对新生活的迷茫与不适应。课余间隙,我蜷缩在书桌前刷着陈年乒乓球赛事视频,屏幕里红衣少年反手一记“霸王拧”,银球似闪电劈开鹿特丹的赛场。桀骜的眼神与自信,像一簇火星溅入我平淡的新生活。他像是从武侠小说中走出的剑客,以“霸王拧”为刃,坚定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最快大满贯的传奇,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蛰伏;里约奥运会带伤守半区的孤勇,藏着“死在赛场亦无悔”的赤子丹心。我曾不解,为何有人愿如此追寻理想?却未曾想到,这颗小小的银球,裹挟着孤勇与炽热,最终成为贯穿我青春岁月的脊梁。

大一的盛夏,我没有急于旅行玩乐,在城郊一间旧球馆里,与发球机为伴,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训练。斑驳的水泥墙上贴着里约奥运会的海报,他的膝盖缠着绷带,目光却如刀锋出鞘。教练将发球机调至最低档,银球仍如流弹般撞击我的球拍。最开始的一周尚未结束,胳膊与腰间的酸痛便令我打起了退堂鼓。好在,汗水浸湿了所有的球衣,在重复千次的挥拍中,我并没有放弃。在俱乐部的训练中,我结识了许多乒乓球爱好者,新加入其中的我,听着他们的比赛经历、训练趣闻,向往不已,也曾在赛场下为他们摇旗呐喊,热血澎湃。

大二开学,行李箱里躺着与我相伴三个月的球拍,我开始和周围同学一起训练、比赛,没有自小训练的高超技艺,没有山呼海啸,只有零星掌声中银球清脆的撞击。我有看到学校乒乓球社团招新海报,也仅仅是略过——心中觉得对于没长期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而言,那些标注着“选拔”“比赛”的字眼太过锋利。

又是一轮春夏交际,“中财杯”的赛讯贴在公告栏上。混双报名截止前夜,班级一位同学和我相约为搭档:“输赢不重要,但总得试试江湖深浅。”我们赛前不断练,发球机吐出的球如连珠炮弹,我踉跄着救球,反复练习拉球。

比赛日,体育馆的顶灯亮如白昼。对手是一个强势组合,男生削球诡谲如蛇,女生快攻狠辣。首局开局,搭档一记反手拧拉直钻对方死角,我紧随其后补上一板正手快带,银球擦边而过的瞬间,场边爆出喝彩。比分咬至 10:9 时,对方女生一记高抛发球直奔我反手大角,我勉强侧身兜起斜线,搭档早已预判落点,飞身一记暴冲—— 11:9,我们攥拳撞了下肩膀,掌心全是汗。第二局开始,我频繁出错,心态开始糟糕。对方男生频繁正手猛攻,我的回球频频冒高,被对方连续扣杀得手。在慌乱中,我的脚步像缠了麻绳,一板回球下网后,比分定格在10:12。满心的愧疚,结束后搭档安慰我“没关系”。

最后一局战至 10:10。我发了个逆旋转短球,对方女生摆短冒高,搭档闪电般扑到台前扣杀—— 银球却撞上网带,在胶网上颤抖半秒,最终滚落我方台面。11:13 的比分亮起时,我盯着那颗停在挡板边的银球,它沾着手心的汗渍,在灯光下泛着微弱的光。赛后,我望着搭档湿透的后背印出深色汗迹,忽然感慨:原来输球时有人并肩叹息,比独自胜利更烫人心口。

刚步入大学的精神寄托,在现实世界里开出了意想不到的花。或许体育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传说,而是无数普通人以热爱为火种,在彼此眼底映出的星河。这方寸球台,何尝不是人生的微缩剧场?接发球时的预判,教会我未雨绸缪;相持阶段的耐心,磨砺出静水流深的智慧;而绝境中的搏杀,更是直面恐惧的生命修行。

那个在黑暗中给我力量的乒乓少年,而今仍然以球为伴。或许运动本就是一场无声的接力—— 我们接过前辈滚烫的信仰,在属于自己的平凡赛道挥拍,直到某天,成为别人眼中的万丈晨光。

(文/文化与传媒学院 2022级本科生 王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