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然,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2020级学生,2025年成功考取南京大学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她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她负责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相关基因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于2023年以优秀结题。陈亦然还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精准尘肺———尘肺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和大学生“互联网+”项目《尘肺早早知———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此外她还参与了开放基金《基于煤工尘肺易感基因SNP多位点图谱开发及应用研究》和横向项目《井工煤矿粉尘与职业病防治研究(七)尘肺精准筛查预警技术》。不仅如此,陈亦然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组学技术在尘肺病生物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论文,她的发明专利 《一种可快速鉴定人群中性别情况的PCR引物对及其应用》正处于实审阶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陈亦然的安理故事吧!
心怀热爱,踏上医学路
陈亦然与医学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对医疗类影视作品的热爱。那些剧中医生争分夺秒抢救患者,凭借精湛医术妙手回春的场景,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让她对医学领域满怀憧憬。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坚定地踏上了追逐医学梦想的道路。
进入大学后,临床医学专业繁重的课程和复杂的知识体系并没有让陈亦然望而却步,相反,她迅速适应了紧张的学习节奏。在她看来,自学能力是在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在考试中,这门课程的难度表现得并不突出,但陈亦然深知它是科研领域最为基础且关键的工具。为了学好这门课,课堂上她全神贯注,不放过老师讲解的任何一个细节;课后,她反复钻研书上的例题,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还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B站上优质的教学视频,尤其是江枫老师的《医学统计学》课程,为她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还是要多学多看,多做多想。”她着重强调道。
《内科学》是临床专业中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而陈亦然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尤其喜欢深入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习惯从发病机制入手,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再推导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陈亦然分享道。发病机制在陈亦然眼中是一种帮助她理解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的辅助工具,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这种学习方法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到了后期复习阶段,却让她受益匪浅。正是通过这样自主系统性学习的方法,让陈亦然在《外科学》《内科学》《医学统计学》《医学遗传学》《病理生理学》等科目中获得90分+的优异成绩。
探索未知,突破重重关
大一那年,陈亦然加入了朱峰林老师的实验室。初入实验室,她就结识了对她科研生涯有重要影响的伙伴———王曙光。他们二人在科研工作中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谈及合作模式时,陈奕然表示,“我主要负责课题设计与研究思路,他则专攻实验操作。”这种默契的合作模式让他们在后续的科研竞赛中屡创佳绩。
第一次组会汇报时,朱峰林便发现陈亦然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文献研读能力都十分突出,便鼓励陈亦然多投身科研。大二的暑假,陈亦然却毅然决定留在学校继续投身于尘肺病相关的实验研究。在这期间,朱老师建议她去阅读文献,看看尘肺病的生物标志物有没有什么联系,经过探讨,陈亦然决定从组学技术方面入手。确定好了方向,接下来便是行动了,组学技术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陈亦然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先是从“尘肺病”“生物标志物”等关键词去检索相关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从摘要开始阅读,快速把握文献的核心研究结论,看看是不是她要综述的方向,再进行有主次的具体阅读。在明确创作方向是《组学技术在尘肺病生物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后,她便将综述分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通过阅读初步筛选后得到的文献,分析在每一个组学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是否在信号通路或者病理生理过程中有联系,然后制作流程图来完善逻辑性。在反复的研读与总结归纳中,陈亦然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知识难点,最终完成了 《组学技术在尘肺病生物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这篇综述。
在完成这篇综述的同时,陈亦然还配合朱峰林做SNP位点研究,即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由于SNP位点与人对于不同疾病的易感程度密切相关,朱峰林建议陈亦然思考能否将SNP位点与尘肺病联系起来,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多个SNP位点的方法,让测试者了解自己对尘肺病的易感性。陈亦然团队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刻着手开始研究。从项目的设计到实验的验证,每一个环节他们都默契配合,最后完成了《精准尘肺—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让陈亦然在科研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陈亦然参加学科竞赛的起点。她将暑假期间完成的《精准尘肺—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项目拿去参赛。面对陌生的比赛,团委老师张义龙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张义龙老师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他会告诉我们比赛应该要怎样比,作品应该突出什么内容,就是手把手地教我们。”陈亦然激动地说。
备赛期间,作为项目主讲人的陈亦然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对于她来说,最大的困扰还是如何平衡实验和比赛之间的关系。朱峰林希望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验上,多做实验,多发文章,为未来打好基础;而团委老师则对他们的参赛项目给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两边的期望让陈亦然倍感压力,在比赛后期,她一度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就在团队陷入困境之时,在学院的协调下,朱峰林老师积极与陈亦然团队协商,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验和比赛之间的冲突问题,并在技术上给予了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团委老师也邀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为项目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陈亦然和她的伙伴们重新振作起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项目最终获得省级二等奖。这个成绩虽然不错,但对志在国赛的团队来说仍是个打击。赛后,创新学院的杨洪涛院长对陈亦然的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邀请了中科大的老师来进行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对项目进行了迭代升级,增加了与人工智能更深度的结合以及与市场营销的配合。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的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随后又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国家级二等奖。
坚定目标,勇攀高峰顶
在上海交通大学实习期间,陈亦然便将精力由科研竞赛转到考研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关于鼓楼医院的纪录片,了解到鼓楼医院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时,陈亦然便想着去南京大学学习。因此备考的第一天,她就坚定地将南京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
西医综合是考研最重要的环节,陈亦然在室友常婉玥的带动下逐渐进入备考状态,从2024年3月初到9月初,她有条不紊地进行一轮复习。复习初期,陈亦然将重心放在生理学上,作为西医综合的基础学科,生理学不仅知识体系庞杂,更是出题的重要来源,为此,她采用“听课+复盘+练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对重难点章节反复研读、强化训练,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学深悟透。4月中旬到6月底,陈亦然开启病理和内科的交叉复习,她发现病理学中的病理变化与内科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存在紧密关联,二者结合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月,她集中精力学习外科知识;8月则专注于复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正如她所说:“一轮复习扎实,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我很多课都听了很多遍,实际上听课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听多了就记住了。”她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甚至在医院实习间隙,通过网易云音频巩固知识点。9月至11月,陈亦然进入第二轮复习,她借着《十年真题》来回顾知识点,通过模拟题来进行拔高训练,全面提升理解能力。冲刺阶段,她借助“天天师兄”总结核心考点———涵盖基础与拔高内容的“狂背”资料,高效完成了第三轮复习。在二轮和三轮复习期间,她灵活运用遗忘记忆曲线表来规划每天复习的章节,“肯定不能完美完成,事实上整个考研过程中都要牢记的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陈亦然如是说。
考研英语也是陈亦然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单纯追求词汇量并非读懂文章的关键,结合语境理解词汇才是要义。因此她在备考前期,她便着重在单词和长难句上打下基础。进入9月,陈亦然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写作,她从灵活的小作文入手,通过观看课程,梳理小作文的常见类型,从而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写作模版,对于内容相对固定的大作文,她沿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时,她始终坚持每周动笔练习,以提升写作能力。这不仅让她的英语学习渐入佳境,更使她的英语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
复试的经历让陈亦然记忆犹新。她从学长口中得知南京大学比较看重初试成绩,而她初试的排名并不靠前,但陈亦然本着全力以赴的心态找老师和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复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今年复试新增文献朗读翻译、研究设计和笔试实验设计等考核内容,考官们不仅关注基础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习能力以及科研素养,提问重点聚焦于研究设计的深度理解……这些复试的内容和要领她早早地烂熟于心。她系统梳理本科期间积累的科研经验,构建完整的研究设计体系。此外,陈亦然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投入大量时间精读文献,提升自己对前沿知识的了解程度。“复试时老师问我的问题我都能做到充实地回答,也得益于大学期间的竞赛积累,面试时我并没有感到紧张,反而感觉和老师聊的比较愉快。”陈亦然说道。正是这份对学术细节的执着钻研,助力她在复试中脱颖而出,成功录取南京大学。
友谊暖心,劳逸相结合
在大学期间,能够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陈亦然便遇到了这样一群同伴。凌晨去爬山看日出、聊天到三更半夜、一起去KTV唱歌,这些都是陈亦然放松的方式,也是她和朋友们经常一起做的事。“当时考完以后,第一天休息,第二天就买票去了迪士尼。”陈亦然笑着说。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往往至关重要,朋友在身边的时候,她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朋友不在身边时,她也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每天实验之余,她都会在操场上跑三到五公里,为的就是能够锻炼身体,为考研备考夯实身体素质。
陈亦然想通过笔者对学弟学妹们说, “大家去多尝试,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这样的话你未来才不会感到遗憾,哪怕在现阶段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多去尝试,学校提供了很多试错的机会,大胆尝试然后勇往直前,要保持一个正面积极的心态。”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校赛到国赛,从备考到录取,陈亦然的每一步都走地踏实而坚定。在充满挑战的医学领域里,陈亦然始终相信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在全力以赴的过程中去等待结果,相信所有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就算回报不是那个阶段想要的,也是一定是冥冥之中最好的结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待拥有坚定理想的陈亦然能够在新的平台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