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4年 4月赴潍城区政府跟班历练以来,本人始终秉持学校“三个率先”导向,以
“服务地方发展、促进校地融合”为使命担当,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与桥梁纽带作用,系统推进校地合作项目实体化运作。
构建三维调研体系 精准锚定合作坐标
针对校地合作中“需求对接失准、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创新构建“政—产—研”三维联动的全域调研机制,形成覆盖100家市场主体、26个政府部门、8大产业领域的立体化需求图谱。
产业需求侧深挖:建立企业技术痛点数据库。走访新锐通航、东方钢管等龙头企业及中小微企业100家,形成《企业技术需求清单》60项。涵盖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
政策供给侧对接:绘制产业发展战略地图。对接工信局、科技局等26个部门,开展专题座谈30场,系统梳理《潍城区“十四五”重点产业规划》,系统掌握政策导向与产业规划,锁定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6大新兴赛道,建立校地协同发展的政策响应机制。
学科前沿端布局:打造产学研生态共同体。参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峰会8场,推动学校专家与行业龙头建立常态化联系,抢占新兴产业产学研高地。
构建全链协同体系 打造融合发展范式
秉持“立足潍坊、融入潍坊、服务潍坊”的理念,积极推动校地在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围绕学校“四融文章”,构建“平台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享”全链条合作生态,开展了一系列务实举措。
产业合作:从“单点突破”到“矩阵发力”。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产业,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校地校企交流会,就绿色技术研发、设备自动化改造等议题深入探讨,当场达成11项初步合作意向。
平台建设: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人才共育平台方面,与潍城公安分局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促进司法实践和法学实践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资源互通平台方面,设立潍城区招才引智工作站,搭建校地人才培养锻炼平台,打通了人才双向流动通道。
党建联动平台方面,推动离退休处与城关街道开展“银龄专家进社区”活动。为离退休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服务机会,同时也丰富了街道的党建活动形式。
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机械与自动化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等与地方单位签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学校硕士点建设。通过这些努力,成功达成近20项合作项目,获得几百万元横向课题经费,联合申报多项省市级课题。每个项目安排博士或教授指导,大幅提升了项目质量与合作成效。
深化协同创新机制 擘画融合发展蓝图
通过构建“需求牵引—能力供给—生态赋能”的校地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下一阶段将着力构建“学科群-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推进建立校地融合指数评价体系,完善合作成效量化评估机制;深化“双师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构建校地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创新要素精准匹配。
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履职初心,为校地融合事业贡献力量,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地方落地转化,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协调,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资源,打造区域性校地融合示范标杆。(王勇)